????
市民惋惜指出,該城墻不但出現漏水、滲水現象,而且墻中央長出了一棵小樹,右側還有不少生活垃圾遺棄于此。 陳素雅/攝
邑之城池,猶如家之垣墻。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如果一座城池沒有城墻圍繞,不能算作真正的城市。日前有市民表示,梧州市目前僅存的、市民可以直接觀看的古城墻已經出現嚴重漏水、滲透。
????滲水現象經年累月
????該城墻位于梧州原西門口附近,九坊路與民主路的交接端。記者從九坊路28號進入該巷道,可以看見城墻高約5米,左端和下端已用約1.5米高的水泥封住,周圍并沒有碑記和標注其身份的標志牌。居住在附近的老市民說,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末梧州進行施工后發現的城墻孤立遺址。
????8月17日和27日,記者兩次走訪城墻,看到其左側因長期漏水已經霉變,左側上方仍在不停滲水。附近居民介紹,由于水從長滿苔蘚的城墻墻頭處大量流出,經年累月,墻面漏水已使附近地面留下了明顯水跡。而在沒有受到水流覆蓋的右側墻面,還可以辨認城墻的原本顏色應為黃色。
????記者現場觀察,水流源頭應該在城墻另一側。在滲水墻角的中央,已經長出一株根系發達的小樹,樹頂已經超越了城墻墻頭,可見墻體或已被忽略多年。
????在旁邊開鋪的市民稱,“由于城墻上方和左側均有上世紀90年代新建的住宅樓,很可能污水是由附近的污水管道或是自來水管道出現破裂處滲出的。也可能因為墻體是包山墻,內部出現了空洞。總之,我們很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處理。”
????歷史可追溯至明朝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明洪武十二年(1378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梧州的城墻持續擴展,并堅持使用到上世紀20年代。據1956年城墻遺跡勘測,梧州城墻周長2750米,高7.26米,有5門,東、北、南三面環壕。其規模城東由文化路到北山路;城南至南環路;城西從大中路到四坊、九坊路;城北至北環路。這一滲水的城墻正位于此區間。
????梧州市古建筑管理處主任李愛民證實,九坊路這一段殘余的城墻,屬于梧州原城墻根基中的一段,上世紀90年代末期因城市開發等原因,只保留了大約7米。在文物分類中,古城墻是古建筑一種,屬需要保護的文物。
????曾經參與考察該城墻的梧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鄭偉標介紹,這一段城墻墻根位于原九坊路民宅后端,原城墻已在1924年拆除。上世紀90年代末挖掘出土時,經檢測發現墻根至少屬于明代洪武年間或更古以前的古建筑,一直使用到上世紀20年代。可惜的是,城墻下端及左端已被水泥覆蓋,而且左側大片區域發霉嚴重。
????鄭偉標表示,古城墻一般要形成一定的規模才能達到保護并開發利用的效果,由于這段墻根僅剩數米,而且周圍全是高樓大廈,歷史環境蕩然無存,因此在此前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段城墻墻根均沒有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偉標透露,除了研究人員當時收藏的一批保存較為完整的墻磚外,目前市區內就只有這一塊直接裸露的城墻,可作為梧州城建歷史的縮影。
????珍惜梧州歷史見證
????本地文化屆人士指出,由于梧州在近現代期間對外開放時間長,設立通商口岸時間早,外來人口多,商業氣氛濃厚等客觀原因,古代的文化歷史遺跡保存難及區內的其他內陸城市。古城墻的存在,是梧州古城一個難得的歷史佐證。
????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陳侃言認為,文化和城建部門應當加強對梧州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對城墻的修葺和再利用進行一次梳理。該城墻位于梧州AAAA級景區龍母廟至騎樓城的必經之路,若加以修復,再掛牌清楚介紹其背景和歷史,完全可作為梧州歷史的新旅游小景。
????生活在城墻根附近的市民也表示,城墻所處位置是九坊路較為繁華的沿街位置,沿途路過市民較多,附近也有多間商鋪營業。城墻年代久遠,如此長期滲水也有損城市形象,建議有關部門盡快查明原因并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