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高云)站在沙盤模型前,王鐵龍將梧州歷史娓娓道來。從舜帝到龍母,從袁崇煥到馬君武,時而揚眉時而比劃,梧州的歷史故事在他的演繹下,更顯跌宕起伏。
????70后新銳藝術家、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長期居住在北京的王鐵龍笑言,“不生于斯卻迷于斯”,梧州文化成為他結出藝術之果的“沃土”。
????一座“龍魚”承載文化
????一條騰空而起的魚身龍頭形象的龍魚,中間為四股水形支柱,下部則是腳踏浪花攀柱昂首的四條小龍。這座《龍魚》雕塑屹立于梧州紅嶺新區,“龍母”、“水文化”等歷史文化基礎剎那間喚起了梧州市民心中的共鳴。
????廣州有“五羊雕像”、珠海有“珠海漁女”,城市雕塑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意趣,帶給人們獨特的視覺及精神享受。王鐵龍說,“想做一張能張揚個性、飽含內涵的城市名片。”而梧州的歷史背景、地域特征、民族文化便是這個城市雕塑創作的源泉,“雅俗共賞,讓每個梧州人都知道它的寓意,讓每個外地人都讀懂梧州的故事,這樣才能宣傳梧州的文化。”
????王鐵龍說,《龍魚》雕塑的靈感來源于梧州本地傳說龍母“拾卵豢龍”,以及流傳甚廣的“魚化龍”的故事。而“龍頭魚身”的藝術形態,則是受一件梧州出土的宋代文物所啟發而成,“魚躍龍門,昂揚的龍魚象征著梧州人民求變、創新的精神及高遠的志向,與梧州厚積薄發、寧靜致遠的城市性格吻合。”
????因一個英雄與梧州“結緣”
????說起王鐵龍的名字,或許多數市民還感到陌生,但是提及那個手執鐵刃、剛烈不屈的明朝守關大將袁崇煥雕塑,便會覺得親近許多。正因為這個雕塑,使王鐵龍的藝術生涯中第一次與梧州文化“接軌”。
????王鐵龍說,大概12年前開始,每年過年開車從廣東回老家時途徑梧州,都會逛逛騎樓城,嘗嘗梧州的美食。走上藝術道路后,偶然的一次翻閱,王鐵龍在史書中“偶遇”到袁崇煥這位歷史人物,“我希望通過雕塑的形式向世人介紹,袁崇煥是一個蒙受千古奇冤的悲情英雄。”看了袁崇煥的故事,王鐵龍有感而發,連夜創作袁崇煥像——一位手握劍刃、知死而不卻的錚錚漢子。
????在當時,袁崇煥雕塑引發了廣東東莞和梧州藤縣的網友對于袁崇煥故里的所在地之爭,但這并沒有讓王鐵龍對梧州文化“淺嘗輒止”,反而引發了他進一步挖掘梧州文化的欲望。“這個爭議恰恰說明了梧州文化源遠流長,耐人尋味。”
????只有植根于歷史和文化的土壤,城市雕塑才會靈動起來。此后,王鐵龍來梧州的次數更頻繁了,在梧州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近大半年的時間,王鐵龍都留在了梧州。他不僅僅縮在小小的工作室里,還踏遍梧州大地,在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探尋。
????一道“減法”展現文化
????40多米的山路,半年光陰,五易其稿,由王鐵龍精心設計的珠山雕塑群呼之欲出。
????站在這個比例為1:32的沙盤模型前,王鐵龍說,“雕塑群分兩條主線,山道一則主要展現梧州傳統文化和傳說,山道的另一則主要反映梧州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運用浮雕、高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塑手法,串聯著從舜帝到龍母的梧州民間傳說,融合了袁崇煥、馬君武、梁羽生等事跡。不久的將來,這個雕塑群將會立于珠山公園山道的擋土墻前,連接梧州市新博物館、建道圣經學校舊址(現頤安院)、英領事署舊址等三個景點,成為一個“歷史博物館群落”。“有人說,梧州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因此,營造文化氛圍和意境是非常必要的,而這種群雕就是非常好的彌補手段和方式。”
????千年古郡文化璀璨,要將其濃縮到“40米”的歷史畫卷中不是一件易事。“這是一個減法的藝術。”王鐵龍坦言,隨著這段時間對梧州歷史研究的深入,他發現梧州人杰地靈,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名震華夏的人物,有著許多的傳說。多次拜會陳侃言等本地歷史文化研究專家,翻看各種地方史志,王鐵龍最后才選定了他最難以割舍的“文化”,錢鑒文化、中和窯文化、佛教文化,這些梧州文化基因將以視覺藝術的形式在大眾面前再一次閃亮起來。
????“這些典型的雕塑帶給人們的不但是拍照留念的沖動,更能使城市變得靈動。它們雖然為數不多,但帶給人們的卻是回憶、震撼和敬畏。”王鐵龍說,希望新作能為提升梧州的文化品位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