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記者來到岑溪市波塘鎮六肥小學。在廟宇的膳廳,黃兌梅正在為學生上英語課。
????
而在廟宇的走廊,丈夫廖亞華正在給一年級學生上語文課。20年來,這對夫妻在這所偏僻村莊唯一的學校里默默地奉獻,六肥小學由此也被村民稱為“夫妻小學”。
????
下課后,黃兌梅與孩子們正在玩老鷹捉小雞游戲。
????
上課了,廖亞華敲響古老破舊的鐵鐘,孩子們馬上停止玩耍,跑進教室。
????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廖亞華夫妻倆經常探討教學辦法。圖為兩人正在家里備課。
????
六肥小學原校舍已成危房。
????
貼在廟門前的開學通知。
????“來,集中注意力跟我讀:yi—wu—yu……”9月6日上午,岑溪市波塘鎮最偏僻的六肥村的三界廟里,一位男老師操著帶有濃郁鄉音的普通話,帶領學生念著漢語拼音;在隔壁的膳房里,一位女老師正帶領著學生們在高聲朗讀三年級語文課的第三課《金色的草地》。
????這所在廟里上課的小學就是岑溪市波塘鎮六肥小學,學校僅有的兩位老師———男的叫廖亞華,女的叫黃兌梅,是一對夫妻。20年來,這對夫妻在這所偏僻村莊唯一的學校里默默地奉獻,六肥小學由此也被村民稱為“夫妻小學”。
????執著:
????二十年扎根偏僻村校
????廖亞華夫妻倆都是本村人。1991年,年僅20歲的廖亞華一走出梧州師范學校的校門,就回到村里,在六肥小學擔任教師。1994年,黃兌梅也在自費讀完梧州師范學校后,緊隨丈夫進入六肥小學當上了教師。夫婦倆在六肥小學一直教到現在。
????一年級19人,三年級22人,外加2名教師,這就是六肥小學全部的師生,是名符其實的“袖珍學校”。
????廖亞華告訴記者,以前,學校老師最多時有8名,學生最多的時候也有100多名,但近年來隨著適齡孩子越來越少,在校生人數也隨之逐年減少。同時,如今四年級以上的班級要到鎮上的中心小學寄宿,加上學校地處偏僻,外面的老師也不愿進來。幾年前,在學校的老師走得只剩夫妻兩人后,學校也因此成為了 “夫妻小學”。
????別看學生少,夫妻倆卻為了學校和孩子從早忙到晚。
????每天,夫妻倆七節課“輪回巡演”,像陀螺一般兜轉在兩班之間教學,這一節課上完這班語文課,下一節課又要上另一班的數學課。“有時丈夫要出外開會,我就一個人教兩個年級,只能交錯著上課。”黃兌梅說。
????即使如此,夫妻倆對教學安排卻一絲不茍,數學、語文、音樂、美術、英語、思想品德等課程一樣不少。
????除了上好文化課,夫妻倆還常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舉辦拔河、跳繩等體育比賽活動。這個學期一開學,夫婦倆就將古廟前的一塊空地平整為一塊“運動場”,供孩子們做運動。雖然條件極其簡陋,可每當上體育課時,就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村民們隔著很遠都能聽到學校飄來孩子們的清脆笑聲。
????艱辛:
????上課是老師 課后是父母
????“這么多年來,我們不僅當老師,還當爹當媽當保姆。”黃兌梅笑著告訴記者。
????每天中午、下午放學,雖然許多孩子的家距離這個教學點只有10多分鐘的路,但廖亞華夫妻倆總是要陪孩子們走一段,遇到下雨、小河漲水不能過河時,就讓學生留在學校,叫孩子們到他們家吃午飯。
????“我們經常是中午在家里喝了一碗粥就趕去學校,看看校里校外的孩子在放午學時的活動情況,防止發生意外。”黃兌梅告訴記者,六肥小學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照看,孩子們就特別容易在課余時間“放羊”,四處游玩,這就需要他們格外留心。
????“大至疏浚水溝、維修桌凳、購買粉筆和黑板等用具,小至學生病了我們帶他去看醫生,樣樣都要操心。”廖亞華接過妻子的話茬兒說,好在學生家長十分理解老師的艱辛,每到諸如搬學校、修繕教室等需要幫忙的時候,村民們都會主動來幫忙。
????由于每天忙著學校的事情,廖亞華夫婦照顧家里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兩口子家里那3畝地根本抽不出時間料理,好在有廖亞華的胞弟幫忙,地才不至于丟了荒。
????為此,黃兌梅女兒小的時候曾經抱怨說,“媽媽對學生比對自己的親生女兒都要親”,這讓黃兌梅心里很是愧疚。
????愿望:
????早日建成新學校
????20年的堅守,夫妻倆幾乎見證了六肥村所有孩童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我們教出的學生,共有50多名是大中專畢業生,其中大學生有10人以上。”
????面對來客,廖亞華總喜歡“炫耀”一番,“大學畢業的廖海麗、龍家俊兩位同學,不久前還專門到我們家謝謝老師教導之恩,令我們格外感動。”
????教了20年書,最讓夫妻倆欣慰的,還是學生和他們的感情。不少學生畢業后還常來探望他們,每年春節,學生們都會過來拜年。“有的學生甚至連結婚、給小孩取名字這些事都會找我們商量。”談起這些,不善言辭的黃兌梅不禁咧著嘴笑出聲來。
????同時,夫妻倆的教學工作,也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可,他們連續多年獲得“岑溪市優秀教師”、“岑溪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夫妻倆堅守家鄉陣地教學,是咱們村的福氣!”六肥村黨支部書記黃兌文說,廖亞華夫婦到校任教的20年里,六肥村小孩每年小學入學率都達到100%,沒有一個適齡孩子輟學,要是沒有這對夫妻的辛勤付出,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廖亞華說,以前年輕的時候,有時候覺得很累,曾動過出去闖闖的念頭,但終究沒走成,因為想想這些懂事的學生覺得還是值得的。
????當被問及有什么愿望時,夫婦倆不約而同地回答:“希望新學校盡快建起來!”
????記者了解到,上級部門已決定對曾經三度遷校、如今在廟里上課的六肥小學進行整體搬遷,新校址已初定在舊村委附近,工程總投資額為100多萬元,相關部門正在抓緊做項目前期工作。
????看到夫妻倆這刻眼中同時閃出的火花,記者清晰地感覺到,“夫妻小學”在他們心中的分量。
????采寫:本報記者 黃海志 通訊員 吳家寧
????攝影:本報記者 麥朝樞 通訊員 吳家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