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梧州媒體關于原梧州市工藝廠工藝美術工作者葉權生創辦的“老東西”展廳的報道,引發了讀者對于民間藏品展廳、民間博物館的關注。
????近年來,梧州先后出現了多個民辦性質的博物館,這些大大小小的民間博物館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頑強的力量參與到我市的文化建設事業中來,正日益成為市民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好去處。
????“梧州龜苓膏果然名不虛傳!”“想不到一杯龜苓膏的背后,還有那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天,在梧州工業園區的中恒集團龜苓膏文化博覽園,前來參觀的游客們都會對這個集游覽、參觀、購物、品嘗、文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博覽園稱贊不已。
????梧州龜苓膏文化博覽園由中恒集團投資1500萬元建設而成,博覽園集游覽、參觀、購物、品嘗、文化等多功能于一體,設黃龍護九龜、歷史文化考古廊道、別致小園林、生產原材料展示柜等參觀景點。游客在游覽的同時,還可以現場目睹雙錢龜苓膏、龜苓寶的自動化生產全過程。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像龜苓膏文化博覽園這樣的民間藏館場所、民間博物館不斷涌現,它們在傳承梧州特色歷史文化、服務市民精神生活上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多種因素掣肘民間藏館發展壯大。
????【現狀】 民間博物館悄然興起
????8月25日,當記者走進位于梧州寶石城的華夏家譜博覽館的時候,館長黎小清正忙著整理最新從各地收集到的家譜藏品。這家成立于2009年的家譜博覽館,三年來已滿足了成千上萬人“尋根問祖”的精神需求。
????從2007年起,為了研究西江文化和梧州人口遷移情況,梧州一批歷史研究者對現有資料進行整理,并進行田野式的挖掘。在資料的采集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族譜不僅是家譜,不僅是家族血脈關系的依據,也是研究各個時代社會生產生活的資料寶庫。
????2009年4月,梧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梧州華夏家譜博覽館正式開館。
????“自從2009年開館至今,博覽館族譜館藏冊數已接近6000冊,接待參觀者超過三萬人次,一些參觀者還主動將自家族譜捐獻給博覽館,這都是之前所沒想到的。”黎小清告訴記者,如今,華夏家譜博覽館族譜館藏量已居國內同行業前五名、西部第一名。
????與此同時,奧奇麗路一棟樓房里,收藏家曾慶南也正在為自己的展館早日“出生”忙碌著。上世紀80年代,曾慶南開始在工作之余收藏古代紅木家具、古玉器、文房四寶等古玩。2010年,退休后的曾慶南決定利用自有樓房,成立一個名為的“梧州寶豐博物館”的私人展館,將近30年收藏到的1200多件藏品免費向市民展出。該展館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主要包括古代紅木家具展廳、古玉器展廳、青銅器展廳、陶瓷展廳等四個展廳。目前,陳列布展、安防、消防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民間博物館是國有博物館的良好補充,現已成為博物館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化遺產保護科科長葉羽脈認為,民間博物館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大背景下,民間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必然結果。
????葉羽脈告訴記者,目前,梧州的民間博物場館可分為由企業建設的行業博物館和由個人建設的私人博物館兩種,在全市9家被列入自治區百家博物館項目建設的博物館中,除了梧州市博物館、西江文化博物館和梧州城市地質災害博物館為國有性質外,其他6家均為民間博物館。
?????【不足】 遭遇多重“成長”煩惱
????在快速發展的背后,民間博物館也有著種種的“成長”煩惱———資金的匱乏以及法律地位的尷尬成為限制民間博物館的最大瓶頸。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梧州市的民間博物館由于自身所屬企業或私人老板資金雄厚,有較為足夠的資金投入于藏館的日常開支,生存基本不成問題,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制度規范以及資金扶持,亟須破解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難題。
????“從去年年中申請設立博物館到現在,各種手續辦了一年多,光跑南寧就跑了不下五趟,可至今還沒拿到自治區的批文。”談及自己為博物館辦理“準生證”的曲折經歷,曾慶南認為,政府部門在對待民間博物館的態度上還應該更給力一些,應將民間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平等對待。
????“準生證”難產的背后,是民間博物館尷尬的法律地位。從誕生之初到現在,民間博物館就沒有一個標準的身份界定,從“私立”到“私人”,從“民辦”到“非國有”,從“民營”到“民間”,這些概念的反復變化反映的正是人們對民辦博物館模棱兩可的認識。
????記者了解到,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博物館的統一的法律,文化主管部門審批博物館的行政依據是文化部于2006年1月開始施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該《辦法》突出了博物館非營利性服務機構的特性,規定了注冊成立民間博物館的六項要求,并明確鼓勵民間博物館參與文化產業。然而,由于民間博物館不是由國家出資、不直接隸屬于國家文物系統,法律地位和監管體系不明確,使其在創辦和運營過程中仍經常遇到政策法規瓶頸,這成為嚴重制約民間博物館發展的主因。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個尚不普遍的現象:一些民間博物館創建的初衷,只是為了單純地給藏品找一個展出地,而由于創立者或者管理者在理念上的不足與不專業,這些博物館早早地埋下了躊躇不前的“隱患”。一些博物館多以文物和圖片等展出方式為主,在展出形式上較為呆板,吸引不了公眾的參觀興趣,而由于觀者寥寥,導致個別博物館的管理者心生旁騖,搞起了其他業務經營,這又引發了背后的出資者的抵觸情緒,使其減少甚至斷絕資金投入,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影響了博物館的正常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