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在我國的文明史上,和紙、筆、墨一樣對傳播文化藝術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硯也是綜合性的工藝品,在文房四寶中最富有收藏價值。就這個意義上說,“四寶硯為首”。硯在秦漢時已經存在,自唐以來,我國出現了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以后,澄泥代替了紅絲。四大名硯之所以為人們稱譽,當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優點,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風格。
????一、端硯名列中國名硯之首,這是歷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端硯產于廣東省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又稱端溪硯。據史料記載,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勞的肇慶人民就開始生產端硯,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正了端硯問世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唐代中晚期,端硯已被列為貢品。唐代端硯大多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形較為單調,以箕形為多,也有八棱形、長方形、方形等形制。中唐之后,端硯開始從純文房用具演變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實用工藝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發展,端硯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還喜愛端硯的鑒賞、饋贈、收藏和研究,如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米芾的《硯史》、蘇軾的《東坡志林》等關于端硯的著述和贊美的硯銘、詩文。硯形也從簡單的箕形、方形到品類繁多,式樣新穎的斧樣、瓜樣、卵樣、兔樣、琴樣等等。宋代端硯構圖簡練、刻工渾重、古樸、雅致、玲瓏浮凸。北南宋間葉樾《端溪硯譜》明確記載端硯式樣已達49種。清乾隆間手工精繪的《宋硯譜》,收有宋硯49方,亦有詳實的記述。明代,由于社會鑒賞硯臺和收藏硯臺之風甚盛,端硯在設計、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講究“天然去雕飾”,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豐富的石色、珍貴的石品花紋等稍作人工點綴就創作出天人合一的藝術珍品。在端硯鐫刻硯銘,成為當時風氣,一方藝術價值高的端硯,往往是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的綜合品。清初,端硯也和其他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特別是制硯工藝十分雅致,刻工纖巧,加上附以名人題識,硯銘等作為裝飾,使端硯身價更高。端硯已從實用價值演變為文玩之物,成為欣賞品和珍藏品。
????二、豐厚的文化。端硯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國歷代知識分子賦予了端硯豐富的文化內涵,端硯與歷史名人結下不解之緣,歷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硯視為珍寶。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賜給端溪石渠硯,引以為耀;名相狄仁杰把武則天賜的“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端硯視為稀世之寶,并在硯臺上鐫刻銘文寄托忠君愛國和堅貞的精神;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職三年,鐵面無私,公正廉明,離任時“不持一硯歸”成為端州人民至今傳頌的佳話;抗金名將岳飛,在端硯親筆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衛國,還我河山的意志和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決心。端硯自問世以來,不少人專門從事端硯研究。歷代帝王(唐武則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權、李賀、褚遂良、劉禹錫,李白、杜甫、米芾、歐陽修、蘇軾、岳飛、文天祥、趙孟頫、唐寅、祝允明、紀昀、吳蘭修、張之洞等等)寫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贊美端硯的詩詞歌賦,硯銘與題跋。文人學士對端硯的產生、發展、變化以及石質石品、制作、使用與收藏均有詳盡的記述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