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早晨,西環路棗沖小區內高樓林立,丹桂飄香,滿眼綠色,居民休閑地在小區內晨練、閑談。70多歲的小區居民陳德輝擦拭著一幅“老照片”,感恩之情再涌心頭,“如果不是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可能這輩子都無法住上高樓,享受清靜、優雅的小區環境。”
????位于市四中附近的天河·山海觀樓盤,2006年前還是存在著地質災害隱患的一座小山包,如今已變成市區的“地標樓盤”,再也不能對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了……
????近十年來,我市加大力度,對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整治,構筑起一道道堅固的安全屏障,不僅消除了地質災害的威脅,而且改善了居民的環境,讓城市變得更美、更宜居、更有活力。
????地災整治“標本”結合
????十年前,梧州留給外地人的印象是:山多、地質災害頻繁。這源于市區地貌屬侵蝕丘陵地形,土體自然坡度大,碎屑巖和花崗巖構成的山體,巖石風化強烈,殘積土層和風化巖石結構松散,透水性強,地質復雜而且十分脆弱,在南方強降雨或持續降雨出現后極容易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連續降雨后,我們這里的山體都出現了裂縫,政府部門怎么還不進行整治?”2006年前的每年雨季,市國土局、各城區地災辦的電話都如“110”一樣,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求助聲。各級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情況下,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多方籌集資金,對出現裂縫的山體進行整治,緩解了燃眉之急,暫時讓居民安心。
????然而,2006年6月,一場特大暴雨襲擊市區,多處山體出現滑坡、崩塌,奪走了多位市民的生命。市委、市政府吸取教訓,進一步加大對地質災害整治的力度,采取“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從根本上治理地質災害,確保居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當年,經過專家鑒定,我市確定164個治理工程項目及水土流失整治項目。市委、市政府按照“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誰使用,誰治理”的整治原則,通過上級補助、銀行貸款、金融機構融資和自籌資金等形式,加快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進展。治理措施主要有修坡、錨桿(索)格構、抗滑樁、樁板墻、擋土石墻和截(排)水渠、坡面綠化。各治理工程經過多年的考驗,安全、穩固,發揮了保護20多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效用。
????如今,經過地質災害治理的榜山、珠山一帶,周邊居民不再在雨季里擔驚受怕,榜山更是被改造成一個集市民健身游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氣象科技園;珠山上則建起了梧州博物館、新鶴崗樓,使自然影響與人文設施融為一體。
????開發治理 盤活一片
????“住在小區,幽靜、舒適,不再擔憂地質災害。”近兩三年來,從平民沖、冰泉沖搬遷至棗沖、富民炭素廠及其他安置小區的居民都有同感。廣大居民的同感,來自于地質災害整治,它在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環境。
????平民沖、冰泉沖、石鼓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是2008年以來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到近3萬人的搬遷。如此大量的居民搬遷,安置是最大的問題。經過大量的考察,市委、市政府將原來并不顯眼,而且同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棗沖進行大面積開發、削坡處理、格構梁、植綠等治理措施,將它建設成為一個大型的社區,用于解決搬遷戶的安置問題,既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四中后山、崩山沖等曾是地質災害隱患區的地段,相關部門在整治過程中,做到市政建設、城市景觀建設相結合,將地質災害整治工程與城市景觀建設融于一體,目前,這些地方已成為市區的地標性建筑或高檔商業住宅小區。
????市國土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在對市第四中學后山進行地災綜合整治中,采取地質災害整治與土地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將90多米標高的山體降低到45至50米標高,對邊坡進行支護,獲得可利用土地210多畝,與周邊形成一體的高檔商業住宅小區;降低原棉紡廠廠區山體并進行邊坡治理,獲得46畝土地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由開發商出資安置搬遷戶113戶,保證既得到足夠的治理資金,又可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如今,這兩個地方都成為了城市開發的新地標、高尚住宅小區。
????“近幾年,梧州過去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小山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地標性建筑,城市更宜居,也變得更美了。”不少外出多年的梧州籍居民或曾經來過梧州的外地人都有這樣的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