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古語道:“百善孝為先”,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古有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故事,今有與時俱進的“新二十四孝”標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人們敬老、盡孝的方式以及衡量孝道的標準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如今的我們是以什么方式向父母盡孝的?子女眼中最好的敬老方式是否也是老人最需要的?我們又該如何延續幾千年的孝道?
????敬老節里,讓我們一起來說說孝道。
????距離敬老節還有半個多月,許多老人家便開始期盼了:
????“過節就可以和孩子們見面了!”
????“今年過節女兒說要和我一起去旅行!”
????“孩子在國外讀書,不能回來,說是有驚喜給我!”
????……
????隨著“父母在,不遠游”時代的遠去,父母和子女的距離不再局限于咫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敬老盡孝的方式也更多元,從請吃喝到請按摩,從送禮物到給紅包,從捏肩捶背到隔空對話……更為多元化的孝道,在不斷豐富著“敬”與“被敬”者的世界。
????物質盡孝成主流
????讀大學、工作、安家都在桂林的劉娜夫婦,都是梧州人,國慶期間剛剛舉行了婚禮的他們,考慮到長這么大還沒帶父母出去旅游過,小兩口便將到二人的麗江蜜月之旅改為了“六人純玩自助游”。
????“小時候,都是父母帶我們出去游玩,長大后,又都是和同學朋友結伴出游,如今,在他們的支持下我們成家了,也該帶父母旅游一回了!”言語中,劉娜抑制不住的激動。交了六個人的旅行團費9000元后,她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媽媽好消息。
????像劉娜這樣,一改過去敬老節送禮物習俗,改為送旅游、送消費的子女們并不少,然而,子女們送出的新式“禮物”,老人們又能否接受?
????國慶黃金周后第二天,65歲的退休教師陳立進和老伴也搭上了去杭州度假旅游的航班。
????出發前,老陳告訴記者:“以往重陽節,孩子們都是請喝了早茶,再逛街選禮物,今年孩子說不能陪我們一起過節,就送我們去外地游玩了。”
????“您一定很開心吧?”記者問到,陳老苦笑:“孩子有這份孝心當然開心,關鍵是我們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出去玩沒孩子跟著,擔心身體吃不消啊。”
????有陳老這般擔憂的老人家在梧州并非少數,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對敬老節這天子女表達的孝敬方式都有諸多不理解。
????家住豐業社區灝景公寓的莫國安老人,幾天前接到了遠在福建經商的兒子電話:“過節有重要談判不能回去了,托回梧州的朋友帶了上好的大紅袍給您,別舍不得喝啊,好了,不多說了……”一陣忙音后,莫老嘆了口氣:“唉,孩子忙事業要緊,回不來過敬老節也沒關系,但真沒必要買這些貴東西,電話里聽我聊幾句比這都強。”
????父母不理解的孝敬方式,在做子女的看來,或許是情理之中的最佳選擇,35歲的房產經紀人陳濤坦言:“新二十四孝標準里都說了,‘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過去我還下廚做頓可口飯菜給父母,現在工作忙沒那么多時間,再說父母年紀大了也有不少忌口的食物,還是直接給錢省事,他們想買什么買什么。”最近兩年,陳濤孝敬父母、岳父母的方式,都一直改成給卡、給錢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敬老方式的物質化是最近幾年的一個趨勢,許多遠在外地無法回到父母身邊的子女們,都會選擇在重陽敬老節這天,給父母打個電話、或通過速遞送束鮮花、網購個禮物之類的以表孝心,就算是與父母在同一城市子女,也通常都會以送禮物、請吃飯、送紅包等滿足物質的方式表達敬老、愛老的心意。
????精神陪伴更重要
????一邊子女送出的物質孝心,另一邊是父母對精神孝心的渴求。這是老人的要求高了?還是我們的盡孝標準變了?
????采訪中,許多老年人都流露出這樣的愿望:
????“如果每年多見孩子們幾面就開心了!”
????“有時,我更愿意在孩子的陪伴下吃家常菜,就像他們還沒長大時那樣……”
????“給錢,我們這歲數也花不了了,吃、穿、住、用什么都不缺,家里多點人氣比給我多少錢都好。”
????……
????從今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引起的社會巨大關注和爭論,到前段時間全國老齡辦等部門發布新版“新二十四孝標準”,足以看出如今這個社會尊老、敬老急需理性和人性化的迫切。這則倡議示范性的文本,并不嚴苛地從物質關懷、精神關懷、心理關懷、身體關懷等幾個層面,來規定了子女的孝道,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現如今社會老年人對子女在需求上的變化。
????為此,市老齡委的成員單位負責人韓先生這樣形容如今老年人的尷尬:“衣食無憂,無人交流”。
????在萬秀區一家養老機構,記者見到了幾位患有抑郁癥的老人,養老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患者當初送來的時候,就少言寡語,后來見子女來探望的次數越來越少,后來就轉為抑郁了。”
????專職負責兩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士小覃告訴記者,很多子女認為,自己花了大把的鈔票請護理人員代為照顧父母就是在盡孝了,但其實他們真的不懂老人的心,老人們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兒女探望日,那種快樂是我們工作再細致也給予不了的。
????采訪中,市第二人民醫院鐘醫生也告訴記者,老年人抑郁、癡呆這類癥狀目前在醫學上是不可逆的,只能靠提前預防避免,“希望子女不僅僅從物質上進行關心,更要在精神上陪伴和交流,尤其是對于空巢老人,即使再忙,也要盡可能常回家看看,重視父母的精神贍養很重要。”
????市政協委員譚志翀也認為,“在老人感到精神孤獨的同時,子女有必要為孝道注入新的內涵。”
????居家養老助盡孝
????兒女常伴左右固然是身體力行的盡孝,可現在的社會,能夠天天陪在父母身邊的為人子女者并不多。
????市政協委員譚志翀認為,我市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們的生活狀況如何,直接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和文明進步程度,社會養老服務尤其是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設顯得至關重要。
????據譚志翀介紹,在農工民主黨梧州市委會曾做過一份有關“重構孝文化,加快社區居家養老”的提案,“隨著‘421’家庭模式將成為中國今后幾十年主流家庭模式,大家庭日漸減少,小家庭逐漸增加,計劃生育使得家庭中年輕人的比例下降,壽命延長使得家庭中老年人的比重上升,家庭的許多傳統功能特別是養老功能也隨之逐漸弱化。子女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老人,家庭對老年人照顧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認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不僅要在物質上做好準備,還要努力打造一種與老齡化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孝文化,那就是加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設。”
????記者從市民政局老齡科了解到,目前梧州市已經推行的社區居家養老正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相應養老服務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突出的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構建一個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支撐、以養老保險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
????很多時候,讓父母住進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是很多父母和子女都接受不了,甚至認為這是“不孝”的表現,但采訪中,不少認識到居家養老模式優越性的老人想法較開明。
????蝶山區的75歲黃玉梅老人十幾年前就失去了老伴,過去一直輪流住在兩個兒子家的,自從有了社區居家養老,便是主動要求孩子們為其辦理居家養老托管服務的,“他們白天要上班,孩子要上學,我在家無所事事,他們也擔心我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出意外,參加了社區居家養老,所有他們擔心的和我困惑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我覺得這樣孩子們盡孝才是孩子們和我最理想的。”
????現在,每周一至周五,黃玉梅都是在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中度過的,周末再回到孩子家中,盡享天倫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