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家園。
????11月10日,我市不少農業工作者在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后認為,讓梧州山美、水美、鄉美、人美,就是“生態文明建設”一詞最實際的涵義。農村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場”,農民也應該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展生態農業信心更足
????石傳孔,藤縣蒙江鎮照明水稻合作社負責人。11月10日,在合作社內,他對《西江都市報》刊登的十八大報告中的“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一詞反復看了又看。
????2008年,石傳孔成立照明水稻合作社,包下了450畝薄田。他堅持收糞漚肥、輪作休耕、間作套種、覆草施肥,“撿”回了傳統的耕作方式。他拒絕化學肥料和殺蟲劑,水稻產量因此減少了,這在周圍鄉親看來很難理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發展有機農業成為了群眾的期盼。當人們開始關注照明合作社時,石傳孔的大米獲得了我市唯一一個“有機大米”認證,產品銷往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賣出了數倍于普通大米的高價。
????他看著十八大報告,對記者說:“農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農業產品并不能僅僅是農藥加化肥的結合物。”
????同一日,在蝶山區夏郢鎮平安村,村支書蒙式康也在看著報紙,他的目光同樣在“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一行上逗留許久。
????今年,夏郢鎮“思委米”的訂單糧種植面積已達到7000多畝,600多戶農戶抱團種植。在市區,9.6元/公斤的高價,并不能阻止市民對少施化肥農藥,口感獨特的“思委米”的偏愛。蒙式康說:“十八大的報告,將讓我市的生態產品發展進入快車道,相信會有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投向綠色食品,或許生態產品收獲的季節很快就會到來。”
????環保養殖意識應該提高
????當日,在位于沙頭鎮橫江村內,梧州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通達農牧業公司的養豬場基礎設施正在擴建施工,該豬場投資1000萬元,規模大約為2000頭母豬。
????長期以來,我市養豬戶環保意識不強,養豬污染是個老大難問題。規模養豬在給農民帶來實惠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沉重負擔,導致水質惡化,污染糾紛不斷。
????公司負責人孔繁偉介紹,“項目投資1000萬元,其中用于環保設施的占15%,以確保低碳環保。”環保設施包括沼氣池,豬場將引進水泡糞發酵工藝,把豬糞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待發酵后再作為有機肥用于周邊地區的2000畝砂糖橘種植,爭取污水排放達到國家二類標準,以解決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孔繁偉同樣高度關注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一詞他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養豬場排放污染物后不治理不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自凈,但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如果超過它的承載能力,會反過來制約發展。
????梧州市水產畜牧業協會會長羅焰芳表示,目前,不少民營資本想進入養豬行業,卻因排污問題導致農民及政府的反對。梧州的養豬戶們都應該認真學習一下十八大報告,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改變發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