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梁燕如) 日前,本報的報道《“牛肉味肉丸”沒有牛肉》(12月13日4版)見報后,有市民提出,其他稱“××肉”、“××味”的丸子成分中,含名稱注明的肉類也不多。
?對此,梧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表示,由于我國尚未出臺統一的肉丸生產標準,肉丸的肉類含量一般由生產企業自行制定。
?市工商部門表示,手打肉丸經營商家應該主動公示肉丸各類成分的含量比例。
?記者調查:
?肉丸含肉量如霧里看花
?12月14日,記者走訪市區部分超市、菜市場發現,各類肉丸的含肉量讓人“看不懂”。在大東市場,記者看到不少散裝冰凍肉丸陳列在攤檔上,但對于肉丸選用何種原材料,市民只能從經營者口中獲悉或根據肉丸外觀判斷。記者查看部分散裝肉丸外包裝上的配料表發現,對應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原料肉,但含量多少卻沒有標明。
?在河西某大型超市,記者看到某品牌墨魚丸配料表中沒有墨魚,且注明“主料占產品凈質量分數大于10%”。
?此外,新興、南中、大東等市場都有手打肉丸在售,市民同樣無法從外觀上辨別肉丸原料是什么肉、肉含量多少。
?在大東市場,記者向某肉丸經營者了解到,其在售的黑椒牛肉丸、牛肉丸每公斤售價60元,瘦肉丸、紫菜魚丸每公斤售價36元。市民則以“貴一點,肉多一點”來判斷產品含肉量多寡。
?質監部門:
?肉丸生產企業自定標準
?肉丸生產是否有統一的國家生產標準?肉丸成分中某一種類的肉含量達到多少才能稱為“×肉丸”?針對上述疑問,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科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尚未針對肉丸生產出臺統一的國家標準,一般由肉丸生產企業自行制定,但企業生產資料須報衛生部門備案。
?“鑒于生產、經營成本不同,不可憑售價高低判斷產品質量。”該負責人表示,出于食品安全考慮,建議市民選購預包裝的冰凍肉丸,通過查看產品配料信息,判斷質量優劣。
那么,來自市場小作坊的手打肉丸,其生產經營是否須經職能部門把關?記者在市工商局公平交易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科了解到,手打肉丸屬于初級加工食用農產品,經營此類產品不需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商家的相關生產信息也不需備案,但定點經營商家受工商部門常態監管。市民購買此類產品到市場定點攤檔購買,如果買到劣質產品可有效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