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陳素雅 通訊員 劉鳳玲) 自明年1月1日起,衛生部發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正式實施,要求食品包裝上必須標注“致敏原”。但是,不少梧州市民購物時對此卻鮮少注意,很多食品銷售人員也不甚在意。但醫生提醒,現代人飲食結構復雜,過敏人群有增多態勢,排除食品的過敏原對保持身體健康有好處。
?食品甚少標注“致敏原”
?家住富民路的市民馬先生平時購買食品時會比較關注食品的配方表。他說,“因為我有乳糖不耐癥,對牛奶過敏,平時都很小心。但偶爾還是會因吃了含牛奶的零食導致身體不適。”
?記者走訪市內數家大型超市發現,對于所含致敏原物質,不少食品尤其是散裝食品只字不提。記者在某大型超市的零食柜臺也隨機查看了可能含有牛奶、花生等致敏原的食品,其中絕大部分都沒有標出致敏原信息提示。
?在一款國際知名品牌飲料的配料表上,廠家標明了產品可能含有微量的花生和果仁。為此,記者聯系了該產品的消費者服務電話,工作人員解釋稱:“‘可能含微量花生、果仁和芝麻’并非指食品中含有花生、果仁和芝麻,而是因為如果該生產線還生產含花生、果仁等食品的其他產品,可能會有微量被帶入此產品。”對方表示,正是為了提示對此類物質起過敏反應的人群,才會有如此標示。
?留意提示細節甚為重要
?針對產品包裝上的“致敏原”信息,記者在超市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他們大部分表示雖然對致敏信息標注一事不太清楚,但自己卻的確曾因吃了某些食物導致過敏。受訪的銷售人員普遍表示,商品品種太多,很難記全,建議消費者根據配料表自行判斷。
?對此,梧州市工人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江萍介紹,食品標注致敏原信息很有必要,因為即使一些普通的食物和飲料,如高蛋白的海產品、啤酒或含酒精的飲料類,均有可能引起部分人群的過敏癥狀。近年來,因食用甲魚、花粉等各種原因造成過敏而前往醫院就診的市民呈現增多趨勢。
?江萍提醒,為了避免因飲食導致過敏,曾有過敏史的市民可以先到醫院做致敏原測試,這樣在挑選食品時才能結合外包裝上的提示,避免過敏。一旦市民誤食致敏食品后,如果觀察一段時間紅腫、瘙癢等過敏癥狀仍不見好轉,家人還應及時將其送往醫院,以免發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