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孤兒再次失去“爸爸媽媽”
????2007年,國外的慈善機構在我市社會福利院成立了“新和家園”項目,使得福利院內原本屬于集體撫養的孤殘兒童有了“爸爸媽媽”,有了自己的小家。1月30日,記者從市社會福利院了解到,“新和家園”項目成立以來,一直都是靠國內外的慈善人士、機構進行愛心接力式的資助,但資助合約即將期滿,孤殘兒童面臨失去“爸爸媽媽”和小家,這讓福利院所有員工都憂心不已。
????在9個模擬家庭中,有7個是由國外慈善機構資助,但是從2013年1月起,這些外國的慈善機構打算縮減資助資金,這意味著,7個模擬家庭中“媽媽”的工資均被減掉10%。另外兩個模擬家庭是由國內的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來資助,其中一戶家庭的資助合約也將在4個月之后期滿。資助一旦停止,“媽媽”的工資將無法發放,部分孩子將面臨再次失去“爸爸”“媽媽”的痛苦。
????其實,福利院的孤殘兒童進入模擬家庭后,無論是身體還是情緒,都得到比較多的關注。福利院副院長李冰告訴記者,以前集體撫養時,每一個孩子的情緒根本無法顧及得過來。但是,自從成立了模擬家庭后,孩子們有了“爸爸媽媽”的疼愛,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身心變得開朗起來。
????“盡管他們的身體或者精神有殘缺,但是在精心照顧之下,在親情的鼓舞之下,這些孤殘兒童的身心發育獲得了積極的影響。”,李冰說,患有腦癱綜合癥的振禮以前一直都沒辦法說話,但是在“媽媽”黃少蘭的照顧之下,漸漸地從不能發音,到發出一些單音節字,現在能夠說一些短句。“當振禮對我說出‘冰姨你好’時,我真的是非常開心,也真心覺得模擬家庭應該得到延續。”模擬家庭中還有不少孤殘兒童,因為得到了比較專注的照顧和培養,他們在繪畫、音樂等方面的潛能被漸漸發掘出來。
????有些孩子是由“媽媽”一手帶大的,對“媽媽”非常依賴。記者從市福利院辦公室主任何瑞玲了解到,在這些孤殘兒童的心里,他們早就把“爸爸媽媽”當成了自己真正的爸爸媽媽。李冰也表示,無法想像這些享受過家庭溫暖的孩子,在再次失去“家庭”后,他們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傷害。
????據記者了解,能夠支付給模擬家庭中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其實并不高,但他們所要付出的勞動卻相當繁重,福利院方面正在盡力想辦法為他們爭取更多的福利、更好的待遇。
????“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讓這些模擬家庭能夠維系下去。”李冰告訴記者。據了解,以前模擬家庭中的所有項目均是由某個愛心機構或愛心人士獨自承擔,但由于個別項目所需資金較大,要全部承擔經濟壓力比較大,單憑個人或者個別企業的力量,模擬家庭的資金鏈容易斷裂。為此,福利院方面表示,計劃將所有的項目都化整體為個體,希望更多愛心人士和團體能夠伸出援手,給予愛心捐贈,幫這些孩子一把。
????記者 余靜 實習生 林靜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