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趙洋 實習生 嚴慶)“田頭田尾皆有意,敢帶泥香歌臺”。近日,蒼梧縣石橋鎮建成300多米的“東安詩墻”。80多位當地及鄰近地區的詩詞愛好者、畫畫愛好者在墻上揮毫潑墨。詩墻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
????位于蒼梧東北部的石橋鎮,獲得了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全國詩詞之鄉”美譽。300多米的詩墻,正是石橋詩詞文化深入人心的寫照。
????3月16日,記者在石橋鎮龍巖景區內發現,詩墻全長300多米。按照詩詞內容的不同,分成了多個分區,有歌頌家鄉的、有懷念故居的、有規勸世人戒賭向上的、有抒發游子之情的……詩墻上詩畫相得益彰,處處彰顯著詩詞畫創作者們獨有的創作風格。
????此外,詩墻前的綠化獨具特色,景觀燈上也題滿詩詞。走在詩墻前,玉蘭花樹、木棉花樹上散發出的陣陣花香潤人心脾。如今,建成的詩墻成為石橋鎮群眾游覽休憩的好場所、學習藝術的課堂。經過的村民肩扛鋤頭,駐足閱讀詩歌畫作,也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悉,石橋鎮政府投入十多萬元,于2012年12月起打造“東安詩墻”,今年1月初,詩墻立起。經征集研討后,政府部門召集了本地及周邊鄉鎮大部分的較為出名的詩詞愛好者、畫畫愛好者來此題詩作畫。
????石橋鎮副鎮長蘇奕柏表示,打造東安詩墻,不僅能記載本地名家名人的作品,更有利于增添石橋鎮的文化氣息。
????該鎮黨委書記周偉春介紹,作者的年齡由18歲至80多歲不等,有農民、干部、學生、群眾,還有專業的書畫作家。部分作者已定居別處,但得知政府部門創建詩墻,紛紛在春節前趕回石橋鎮,一筆一畫地將自己的作品勾畫上詩墻。
????詩墻的創建并非一帆風順。石橋鎮培中村村支書朱卓錦回憶,為了防止寫在墻上的字和畫褪色、漏墨,開始采用噴漆方式制作,但發現上墻的詩詞缺少了靈氣。經過多次試驗,最后采用了廣東書畫院提供的特制墨水作詩作畫,令詩畫保存了原有的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