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訊 (記者 黃祎婧)早前,本網發起的救助藤縣腎病女教師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詳見熱心群眾總動員 愛心力挺患病女教師——《患病女教師的“三八”節心愿》追蹤)在熱心人士的踴躍捐款下,王容玲至今已經籌集到16萬元的醫療費款。相比與40萬手術費用的差距,王容玲更擔心的是腎源問題,“我是O型血,醫生說幾率比其他血型的更低一些。”
????據了解,隨著我國死囚器官來源的逐漸減少與活體器官捐獻的嚴格管制,人體器官捐獻成為合法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每年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多達1.59萬人,器官的供需比例嚴重失衡,很多患者都在無盡的等待中逝去。
????“只有推動人體器官捐獻這項工作,才能讓王容玲老師等器官衰竭病人有更多重生的機會。”梧州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黃超亮說。梧州市自2012年7月實現首例人體器官捐獻后,至今已經實現了5例人體器官捐獻,受惠患者14名。截止2012年3月26日,梧州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達到42人,藤縣塘步鎮大元村的涂振權就是其中的一員。
????今年2月,涂振權幫助已故兒子捐獻了有用器官,讓三名病危的患者重獲新生,隨后,他和女兒也簽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正是因為有涂振權這種無私奉獻的好心人,才讓王容玲等器官衰歇患者仍懷有希望。
????延續兒子的生命,是涂振權最大的初衷。“我兒子才21歲,就這樣走了,太可惜了,什么也不能留下嗎?”為了讓兒子能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他為兒子作出了捐獻有用器官的決定。這個決定當即引來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入土為安”的傳統烙印太深了,連涂振權都驚訝自己會這么“大膽”,他想了一個小時,最終沒有動搖。
????“即使到了今天,你們來村子里宣傳我做了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他們也未必會全部理解我的行為。”涂振權知道,在親戚朋友以及村里人的心中,他做了一件前所未有“出格”的事。但他不后悔,他認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兒子。
????黃超亮表示,在科學觀念如此普及的今天,“入土為安”、“簽捐獻自愿書不吉利”等傳統觀念,仍然是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最大阻力,像涂振權這樣覺悟較高的家屬還是少。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不少群眾并不抗拒生后捐獻器官,但是一說到要簽字作實,都覺得“不吉利”。
????另外,人體器官捐獻的知曉率較低也是一大阻力。無論是梧州市區,還是三縣一市的城鎮居民,對器官捐獻的認識都十分模糊。“以前只在電視上見到過,從來沒有在生活中聽到過。” 兒子被宣布腦干死亡后,涂振權才第一次在醫生口中得悉有器官捐獻這個事。而幫助王容玲籌款的同鄉們,也一直認為器官捐獻是有償的,“我們需要籌多少錢給捐獻者呢?”后來,經過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解釋,他們才明白器官捐獻是自愿無償的,器官移植所需的費用并不是購買器官的錢,只是支付器官保存維護、運輸以及手術的成本。
????為了讓市民對人體器官捐獻有正確的認識,梧州市紅十字會從去年起開展了多項宣傳工作,(點擊查看《器官捐獻 讓愛延續》訪談),今年3月份梧州市紅十字會先后在鴛江麗港、白云山公園等人流聚集地舉行了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宣傳活動,通過板報宣傳、播放視頻、派發資料等方式,向市民群眾普及器官捐獻的意義和程序,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和咨詢。其中,市民陸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建議,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的申請應該更方便,“就像獻血點一樣普遍,或者在互聯網上就可以申請。”對此,市紅十字會表示,會考慮市民的建議,在提高宣傳頻率的同時,為有申請意愿的市民提供方便。
????作為器官捐獻者的家屬和志愿者,涂振權積極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活動,3月9日上午,他和兩個女兒在鴛江麗港的活動現場向路人派發宣傳資料。“想當初,無償獻血在村民心里也是一件‘恐怖’的事,現在大家也慢慢接受了,無償器官捐獻也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涂振權說,他愿意身體力行去宣傳推廣,終有一天,大家會明白人體器官捐獻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