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當大家翻開這一期的《西江都市報》時,今年的國際勞動節又將到了。
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節日里,磨刀匠、修表匠、箍煲匠、修鞋工、裁縫……這些曾經牽系著市民日常生活點滴的老手工匠和他們從事的老行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他們靜靜地守在城市一隅,有的還為街坊提供生活便利,有的已淡出了大家的視線。然而,勞動無分貴賤,作為普通勞動者的一員,他們的勞動同樣可貴,值得尊重。
值“五一”勞動節之際,本報記者走近這些老行當,記錄從事這些行當的勞動者們的光與影,以及他們身上銘刻著的,但已漸漸褪色的歷史細節。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梧州,如果人們稍微留意,依然能在城市的弄堂或小巷里,發現一間間不顯眼的老店和老手工匠的身影。
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賴這些技能生生不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行當生意日益清淡,正漸漸離我們遠去。
行當曾經輝煌
“箍——瓦煲!”“鏟刀磨鉸剪,唔利唔收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梧州街頭隨處可聞的吆喝聲,至今還留在很多市民的記憶里。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從事這些老行當的老手工匠為了填飽肚子,風里來雨里去,隔三差五地到街上兜生意。
聽著吆喝聲,人們紛紛找出家里的破鍋爛盆、銹了、鈍了的剪刀菜刀來修補,場面熱鬧。拿著一把鈍刀,或一只破裂的瓦煲,匠人們細心、耐心地修補著,讓它們重煥光彩。
看著匠人,老街坊們依稀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埋頭用一雙大手辛勤地勞動生活,一夜暴富離他們太遠,踏踏實實拿在手里的,是那靠汗水換來的酬勞。
這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更是這些老手工匠共同的形象:揮舞勞動工具時緊繃的身軀、夕陽余暉下疲憊的身影、手捧來之不易的酬勞時綻開的笑顏、即使生活清貧但眼角邊依然掛著的期盼和希望。
生意日漸清淡
日月如梭,當社會發展的腳步越走越快,日益聳立的高樓大廈替代了過去的窄巷小院,人們在不經意間察覺,不知何時,這些老行當正慢慢地淡出大家的生活。
機器工業生產壓縮著他們的生存空間,相對機器的生產速度,手工制作無法相比,產品價格也越來越低,以前的菜刀、瓦鍋稀少和昂貴,現在卻成為家庭里最常見的的物品。
更主要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觀念,已經被“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想法取代,再買新的比拿去修修補補方便多了,也有面子。
老手工匠的生活也因此悄然發生著變化,很少再走街串巷,曾經“啷啷”作響,用以招攬生意的撥浪鼓,亦被高高掛起。
手藝面臨失傳
老手工匠在老去,他們的行當也在我們的記憶中淡去。這種淡去,令人欣喜也令人感傷。
采訪中,有老街坊說:“或許以后的年輕人只能在冰冷的文獻資料中,認識這些曾跟他們祖輩父輩生活息息相關的老行當了。”
社會的變遷,必然會淘汰過時老舊的東西,又使一些新事物出現,這是歷史發展的慣性。老手工匠和他們堅守的行當在遠去,但他們身上依然銘刻著亙古不變的定律:不論社會進步帶來怎樣的嬗變,勞動的意義絕難改變。
當我們享受生活的便利時,請不要忘記這些正在遠去的傳統老手工匠,他們雖是弱小的群體,卻用真誠淳樸,勤奮耐勞,讓我們曾經的生活變得方便、美好。
也許對于心存樂觀的老手工匠來說,他們更相信“家有黃金萬兩,食不過一日三餐;家有廣廈千間,臥不過一榻之地。”
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服務,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記者 趙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