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錦輝師傅在細心修理自行車。
隨著自行車不再作為主要的代步工具,修理自行車行業也漸漸消失在城市角落
露天修車攤 掙三餐溫飽
記者 鄭玉華
當我們的自行車出現大小毛病時,總會去找修車師傅修一修。在梧州市文瀾路上,就有這么一個修車鋪。這個名叫“鐘記修理店”的鋪子只有兩三平方米,店里的鐘錦輝師傅瘦小精干,雖然已頭發斑白,但依然眼明心細,修起車來快捷妥當,熟人都叫他“單車輝”。
今年50多歲的鐘師傅說:“我沒干過什么大事,只是修了半輩子單車的普通人。”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人,靠自己一雙靈巧、勤勞的手,撐起了一個家。
父輩傳承下來的修車手藝
清早,鐘師傅就來到鋪子,把修理的工具擺在順手的地方,又把遮陽傘支起來。然后,鐘師傅用小電熱水壺燒水、泡茶,坐在遮陽傘下等待今天上門的第一位客人。
早上10時左右,一位中年婦女推著她的舊式24寸自行車來到店前,說自行車騎不動了,鐘師傅搖動著自行車的踏腳檢查了一下,很快就作出了判斷,“是后車輪輪軸里的鋼絲壞了。”鐘師傅轉身從工具箱里翻找出錘子、尖嘴鉗、扳手等工具,拆卸車輪,分拆輪軸零部件,擰上新鋼絲,給齒輪上好柴油,重裝后輪零部件,動作熟練而迅速,細致且用心。大約10分鐘后,他再次搖動自行車踏板,車輪順暢地轉動起來,還發出嘀嘀嘀的清脆聲響,就像全新自行車行駛時發出的聲音。鐘師傅說這是他的獨門的手藝——把鋼絲擰成之字形,它能更好地推動輪軸轉動。
“做修理的,做的都是細致活。”鐘師傅說,修自行車最多的就是補胎、調鏈條、換鋼絲。以補胎為例,看似很簡單的工序,但要補得好、用得久,就很考師傅的細致程度。先要從外胎里翻出內胎,打滿氣,一點一點地放進水里擠壓,冒氣泡的地方就是漏氣的點。做好標記后,把胎橫放在腿上,或是卷到一個木棍上,用銼刀把漏點周圍的地方銼毛,再取一塊舊內胎剪出一個合適的大小橡膠并銼毛,修剪后涂上膠水,等膠水晾干后貼上內胎,還要用木棍敲打壓實,才算完工。
鐘師傅這門細致的修車手藝,是從父輩傳承下來的。父親以前在大南路一帶經營修鎖、配匙等五金用品,鐘師傅從小耳濡目染,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因為鐘師傅的修車手藝細致且嫻熟,很多熟客認準了“鐘記”老字號。
全盛時期修車比上班還好
鐘師傅回憶說,從改革開放之初,他從工廠里出來,到文瀾路一帶搭起露天修車地攤開始,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到了上下班和上下學的時間,路上都是車水馬龍的自行車大軍。自行車多了,需要修理的自然也多,“那時,即便是普通的自行車也是‘貴價貨’,人們修修補補又能用個好幾年。現在,新型的自行車或越野自行車哪個部位壞了,要整套零件一起更換。”鐘師傅說,當時,出來擺個修自行車的地攤比在工廠里上班掙得多,因此很多在五金廠工作過或有這方面手藝的人,都選擇擺攤修自行車。
那時,鐘師傅每天清晨7點,就背起一個簡單的工具箱,帶上一個修理自行車用的支架、一個手動打氣筒,找一個有樹蔭的地方,鋪開工具開始一天的工作。有時,一天里有二三十輛自行車排成一排等著他修理,他的雙手一天到晚都沾滿了黑乎乎的油污。
直至夜幕降臨,鐘師傅為歸心似箭的人修理完最后一輛自行車后,自己才能收拾東西回家。雖然忙碌了一天,但是每一個活兒,大多都是幾毛錢到幾塊錢的生意,是鐘師傅認識的熟人,收費就更加隨意。鐘師傅說:“做我們這行,發不了財,別人能得到方便,自己則能掙得三餐溫飽。”
沒想過放棄修自行車行當
近年來,隨著自行車逐漸被電動車、助力車所代替,鐘師傅的生意也清淡了許多,其他很多修自行車的攤檔都已經紛紛關閉或轉行,那些記憶中用硬紙皮和黑墨水寫著修自行車的牌子,正逐漸消失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但鐘師傅依然在他的小鋪子里堅守著老本行。雖然現在很多時候,他都是獨自一人坐在店前的遮陽傘下,等待需要修理自行車的人,但他到現在還沒想過要放棄修自行車這個行當。“修了半輩子的自行車,始終放不下這門手藝,只要自行車還沒有絕跡,總有需要我的地方。”鐘師傅的想法很簡單,有生意時就認真細致地做好;閑暇時街坊會到店里來,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看看報紙上報道的新鮮事。
現在,自行車正逐漸淹沒在機動車流里,修理自行車的人也越來越少,但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里,總有像鐘師傅一樣,安靜地堅守著這個行當的人。又近黃昏,鐘師傅收拾起散落在地上的工具,往家里走去,此時妻子一般已經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吃過飯,睡一覺,明天一早又該出來開鋪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