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9時,小炳樂又準時坐在了市殘聯聾兒語訓中心的教室內準備上課。但是,當天給他一對一進行教學的并不是往常的覃老師,而是特意請假前來的媽媽姚日金。
????從今年3月份開始,市殘聯語訓中心開始推廣親子觀摩教育,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邀請家長到校旁聽,以便他們能學習好正確的培訓方式,在家中為孩子開展類似的訓練,提高孩子的康復水平。
????學校迎來“家長老師”
????姚日金是聾兒語訓中心內40名家長中,第一個親自嘗試著給孩子上課的家長。這是姚日金第一次給兒子上課,盡管之前已經旁聽了3個課時,但她還是有少許的緊張。
????“炳樂,用耳朵聽,媽媽在說什么。”在聽能培訓中,小炳樂很配合,背對著媽媽,用小嘴重復著從媽媽口中說出的拼音。作為整套培訓的第一個環節,姚日金和兒子的“表現”贏得了培訓中心覃子殷老師的肯定。“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老師的教學步驟,小炳樂哪個發音準確,哪個發音稍有不準,她都做好了記錄。”覃子殷告訴記者,不要小看這些記錄,家長清楚自己孩子在哪個發音上存在缺陷,就能幫助孩子克服這些發音的難點。
????姚日金告訴記者,從語訓中心學習到一些培訓的方法后,自己回到家中就會以同樣的方式教兒子。
????家庭筑起第二課堂
????6歲的小炳樂在去年11月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后,次月來到聾兒語訓中心進行康復的訓練。作為一個較遲進行手術的聾兒,術后的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過去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一些發音。”姚日金說,而這種教育方式似乎并不奏效,遇到一些難發音的詞句,小炳樂就會閉口不言。
????除了不知道相關的培訓技巧外,家長們也會存在一些教育的誤區。如耳蝸手術后,孩子接受正規普通話的發音訓練,而家長以口中操持的本地方言對孩子進行訓練,也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聾兒語訓中心的主任鄧雄文表示,聾兒的記憶力較差,語訓中心取消了全托的上學方式,讓孩子按照正常的上學時間上課、回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通過社會環境中的隨機教育、家長的配合訓練,達到鞏固訓練內容的目的。對比之下,家園共育方式達到的康復效果,比僅依靠老師的教育效果更好。
????經過了多節課的觀摩和嘗試,姚日金已經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培訓方式。姚日金相信,憑著語訓中心和個人家庭這兩個“課堂”的共同努力,小炳樂能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健康成長。
????西江都市報記者 歐蕾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