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歐蕾蕾
????岑城鎮垌尾村半河小學坐落在岑溪市偏遠山區,2011年,該學校甚至連一根用以升國旗的旗桿都沒有。然而,幾年來,該學校不僅有了旗桿,還有了籃球、雙杠等體育用品,學生們學習生活的硬件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這些可喜的變化,均是通過“心守家園”這個社會助學平臺實現的。
????“心守家園”是2002屆扶貧接力計劃志愿者發起建立的助學網站。該平臺通過一線青年志愿者走訪和反映貧困地區學校和學生的情況,讓社會愛心人士了解和參與到扶貧助學的行列中。其中,西部計劃志愿者是“心守家園”一線志愿力量的主力軍。在梧州市的岑溪、蒙山兩個“西部計劃”項目點內,“西部計劃”志愿者在服務西部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心守家園”這一社會助學平臺,幫助當地的貧困學子或學校。
????跋山涉水的走訪
????“心守家園”,起源于一群不滿足于僅僅完成分內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在岑溪的助學點內,項目負責人侯健杰就是這樣一個“不滿足”的人。
????“沒有愛心,來了也是白來。”侯健杰說,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在有限的志愿時間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2011年,侯健杰通過“西部計劃”來到了岑溪市。培訓時,他就決定肩負起“心守家園”岑溪項目部負責人的責任。
????一線志愿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核實貧困學生和學校資料, 經助學組資料員審核通過后在網站發布信息, 聯系外界熱心人士或者單位提供一對一資助,這是“心守家園”的核心運作模式。為了確保每一分錢都能落到實處,事前的走訪及事后的回訪工作尤為重要。而這個擔子,就落在了一線志愿者的肩上。
????“西部計劃”志愿者日常的工作十分忙碌,“心守家園”項目的家訪工作都集中在周末或節假日進行。“在路程上的時間比實際家訪的時間要長”,這是侯健杰對于家訪工作的最大體會。
????岑溪市波塘鎮蛟塘村給侯健杰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從岑溪市區出發,侯健杰先要坐兩個多小時的汽車到達山區,然后在崎嶇的山路上步行一個多小時,才來到了村內。幸而,這樣的辛苦有了“回報”,在志愿者的反饋之下,蛟塘村的學校得到了8臺筆記本電腦和鞋子衣服等學習生活用品,改善了教學的環境。
????盡管路程很遠,但為了了解當地的情況,每一年侯健杰都要走訪蛟塘村四、五次,以便更為準確地了解當地的情況。而在“心守家園”岑溪項目點內的50多名西部志愿者,都是這樣默默地付出著。經過他們的走訪,更多貧困學子的情況被外界所知曉,并得到幫助。
????點滴用心的幫助
????為了家訪工作,侯健杰幾乎每個周末上午8點多就要出門,奔波輾轉一天,往往到晚上8點才能回到家中。
????而回家還不意味著休息。為了能讓當地的貧困情況盡快得到反映,他馬不停蹄地整理家訪材料,形成文字后匯報到“心守家園”平臺。這些材料在匯報后的三天內,會經過審核后通過網站對外發布,一般一周內就可以確定資助人。
????從2011年開始,除了半河小學,通過“心守家園”平臺,岑溪市內多所小學都逐步獲捐文體用品,冬天時收到裝滿冬衣的愛心包裹。同時,還有超過300人次的貧困學生得到資助。而在2004年被設立為“心守家園”項目點的蒙山縣,得到資助的學校和學生就更多了。截至今年,在愛心人士資助下,蒙山共有8所學校建立了圖書室,3所學校的學生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的營養配餐,而累計接受資助的學生接近600人。
????在蒙山縣夏宜民族學校中,西部計劃志愿者陳偉見證了“心守家園”為貧困學校和孩子帶來的變化。由于夏宜民族學校的住宿條件簡陋,冬天時內宿生沒有足夠厚被御寒。孩子只能不脫衣服,蜷縮在薄被下度過寒夜。如何改善學生的住宿條件,陳偉想到了“心守家園”。
????很快,夏宜民族學校的學生沒有御寒衣物的情況,通過“心守家園”被廣大愛心人士獲知。很快,從廣東、浙江等地募集到的愛心衣物被運來并分發到孩子手中。終于,學生們在2012年的冬天,感受到了貼心的溫暖。
????除了物資上的幫扶,志愿者還通過走訪,關心和照顧貧困地區的學生。陳偉說,“心守家園”是一個平臺,更是一扇窗口,讓學生們可以透過資助項目感受到更多人的關愛,也對外面廣闊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