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高云
????提到電子音樂,不少市民會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幕:幾個酷酷的音樂人一邊彈奏帶著強烈節(jié)奏的旋律,一邊享受臺下粉絲的掌聲和尖叫。今年7月底,有近10位梧州音樂界器樂教師,在鴛江麗港上演2013年梧州“璀璨廣場”器樂專場晚會,呈現(xiàn)出梧州電子音樂多元化的一面。
????從臺前走到幕后,記者發(fā)現(xiàn),“帥”和“酷”只是電子音樂人的其中一面。籌備主辦這場器樂音樂會的梧州電子音樂人劉俊良告訴記者,在電子音樂這個非主流的行當,梧州電子音樂人從入門到發(fā)展可謂舉步維艱。
????電子音樂發(fā)展在等候時機
????這臺熱鬧的晚會過后,梧州的電子音樂仿佛又歸于平靜,但對于這群電子音樂人來說,“這是站到了一個新起點,有了新舞臺。”走進圈內人常聚集的“潮人音樂基地”,記者也走近了梧州電子音樂人。
????潘禹岷擅長吉他,跟一般愛好音樂的青年一樣,他是聽著港臺樂隊唱碟和西方流行音樂長大的。初學時,他的家人雖不反對但也不理解,“他們完全不懂電子音樂,他們只是從電視里看過有這種樂器。”為了買樂器,他奔走在梧州大街小巷,靠打散工賺錢。
????爵士鼓價格昂貴,學習的人少,教的人更少。鼓手岑舒說,當時梧州沒有琴行,通過朋友才認識了老師,“家里買不起爵士鼓,只能到老師家里練習。”
????最后,幾個年輕人組建起樂隊,拿潘禹岷自己的話說,“搞樂隊只是玩票而已。”想讓更多的人認識電子音樂,愛上電子樂器,他們還在等候時機。
????電子音樂與民樂的“邂逅”
????終于,他們在今年6月底等來了這個機遇。樂隊吉他手劉俊良偶然與萬秀區(qū)文化館館長陶燦結識。隨著兩人對音樂交流深入,陶燦很快發(fā)現(xiàn),“電子音樂不僅是少數(shù)人的事,他們應該以更多形式推動本地音樂人的彼此合作,豐富梧州的音樂市場。”最后,在陶燦的推薦下,梧州市的首場器樂專場表演經過一個月的籌備終于開場。
????演出平臺來得彌足珍貴,如何讓梧州市民在一臺晚會中認識電子音樂?考慮到電子音樂的多樣性,他們找來一些中、西洋樂器愛好者同臺“玩音樂”。于是,有了《黃種人》中,以流行音樂為背景,融合笛子作為前奏、間奏;《菊花臺》中,用葫蘆絲代替演唱旋律,結合古箏、吉他作為背景鋪墊;《Victory》中,現(xiàn)代電聲樂隊作為鋼琴原曲的伴奏,使樂曲背景更豐滿,聲效層次更豐富。電子音樂與民族音樂、通俗音樂的完美結合,獲得觀眾的陣陣掌聲,一些激動的觀眾還沖到臺下為他們打氣。
????廣闊平臺還需自己搭建
????“這臺演出的現(xiàn)場反響好,并不意味著電子音樂在梧州的現(xiàn)狀很樂觀。”晚會結束后,表演者們聚到一起討論。他們認為,電子音樂的受眾還比較少,“在梧州,其實有一批電子樂手,但由于場地、機會缺乏,愿意靜下心來做電子音樂的人也不多,因此鮮少有電子音樂的演出。”
????電子音樂演出機會不多,可不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展示平臺?于是,這群年輕人有了新想法。潘禹岷說,他們計劃籌拍一部微電影,專門講述梧州電聲樂器愛好者成長與生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