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帽子一支小旗,交通勸導志愿者在發燙的路面上品嘗苦樂
濕衣酸胳膊換來好秩序

8月10日,本報記者黃子丞在路口處維持通行秩序。 記者 蒙紹松/攝
10日17時許,在這個下班交通高峰期,等紅綠燈是最令人煩躁的一件事。一是回家的念頭迫切,二是要忍受酷熱的煎熬。在路口等綠燈的人們都是一副“焦頭爛額”的表情:有的三五成群擠在零星的樹蔭底下;有的撐著傘徘徊在斑馬線附近遙望著馬路對面的紅綠燈秒數……人們在等待綠燈通行的過程中都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地避開熱辣辣的陽光。記者也在這片日光浴中,濕透了衣裳,酸了胳膊。
交通引導員需要在高溫下長時間站立維持交通秩序,而所配備的遮陽物品只有一頂帽子,因此這個崗位的艱辛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記者所站的位置有一小塊樹蔭,但半個小時過后,記者的額頭上還是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腳底也開始熱得發燙,再加上來往的車輛噴出的尾氣,記者的咽部變得很干燥。
在體驗過程中,記者看到一輛裝載著液化氣罐的三輪車,在距離綠燈亮起還有十幾秒的時候加速沖過馬路,記者想上前勸阻已經來不及。
由于長時間舉著旗子,記者的手有點酸,雖然不時要換一下手,但還是堅持著。在靠近斑馬線的地方,立著一塊告示牌,不少行人在等待交通燈的過程中會下意識地去看一看上面的標語,“綠燈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來”。記者看到,這個路口紅燈亮的時間是70秒,有些行人走到這里等紅燈,就會到樹蔭下歇息一下。由此可見,在這個令人煩躁不安的炎熱季節之下,大部分市民并沒有“冷落”交通規則。雖然天氣悶熱難耐,但此時記者的心是安然的,因為辛苦的汗水換來了良好的效果。
記者從這次短暫的體驗中感受到,交通勸導員這個崗位是孤獨而艱苦,卻又樂在其中的。苦的是他們的身體,樂的卻是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了城市文明的進步。
見習記者 黃子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