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出售的各種顏色鮮艷、款式多樣的游泳圈,多缺乏生產日期、材質、浮力、廠家等信息,存在標識不清的情況。 羅麗思/攝
????梧州日報記者 羅麗思
????悶熱的夏天正是戲水玩水的時候,不少市民都喜歡到江邊或游泳場游泳納涼,簡單輕便的游泳圈成了不少“旱鴨子”的必備物品。近日,一些市民反映,市面上出售的游泳圈看起來很“單薄”,其質量是否靠得住,深水游泳時其能否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記者走訪調查發現,游泳用品市場上充斥著不少無廠名、廠址和生產日期的“三無”產品。不少市民對于游泳圈安全問題存在認識誤區:大多數人對游泳圈給予了救生的期望,但是目前市場上花哨的游泳圈并不是救生圈,如果使用不當,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專家提醒,家長選購、孩子在使用游泳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切勿將其當成救生設備。
????產品標識不清,認識存在誤區
????家住藍天港灣的陸女士打算利用暑假教兒子游泳,由于孩子不識水性,在下水前,她給兒子買了一件兒童救生衣,穿好后才下水。但當兒子穿著救生衣來到游泳池較深的地方時,身體卻往下沉,這把陸女士嚇得不輕:“幸好當時我在旁邊一把拉住了他。”陸女士說,救生衣是在游泳場附近的攤檔買的,當時老板說,要浮起孩子沒問題。
????游泳圈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都被叫作“救生圈”。可如此“救生圈”竟暗存安全隱患?近日,記者對市內銷售市場進行了走訪。8月5日,記者在市水上游泳場附近幾家出售游泳設備的攤檔看到,各種類型花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游泳圈被放置在顯眼位置。據店家介紹,市面上最常見的游泳圈有幾種,一種是雙層游泳圈,就是普通游泳圈表面上又增加了一些小氣囊。老板介紹說,這種游泳圈的小氣囊一旦被戳破漏氣,里面的一層還可以使用,售價在10至20元之間。另一種則是類似海用救生衣外形的游泳衣,這類游泳衣顏色鮮艷,邊緣用塑料扣卡口固定,里面的填充物多是一些質地較軟的泡沫材料,老板說,這類“救生衣”起碼能夠浮起40公斤左右的人。此外,還有不少供兒童使用的水上玩具,以及套在胳膊上的臂漂、水球、浮板、實心泡沫游泳圈等產品。
????記者觀察到,在售的不少的游泳圈存在標識不清的情況,生產日期、材質、浮力、廠家等信息基本缺失。大部分游泳產品上印有安全提示:“非救生工具,請家長在旁監護使用!”,但多數比較模糊,有的則在不起眼的角落,還有個別游泳圈的安全提示全是英文。
????走訪中,記者發現,消費者購買泳圈,大多只是摸摸游泳圈的厚薄,憑手感選一個“結實”的。不少人還會將游泳圈與救生圈混為一談,覺得只要給孩子配備一個游泳圈就足夠了。對于游泳圈標識不清的問題,大多數家長表示,一般不會太留意這類信息,購買時只注重價格、顏色和款式。“都是買給孩子用,因此在挑選時候比較關注款式和顏色。”家長袁莉莉說。
????游泳圈是不是可以充當救生圈,銷售人員的看法也不一。“游泳圈就是救生圈吧,兩者概念差不多,能浮起人就行。”一名出售游泳圈的老板表示,在正常情況下,游泳圈不容易出現破碎、氣體突然逸散的情況,安全性能可以保證。
????游泳圈只是水上玩具,用它難“救生”
????事實上,游泳圈并不等同救生圈,它只是一種水上玩具,使用過程中更需注意安全。
????根據《救生設備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規定,救生衣是實行許可證制度的其中一種產品,有嚴格的工藝與質量要求。銷售者應當查驗產品的生產許可證標志和編號,禁止銷售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救生衣產品。
????而如今市面上銷售的大多數游泳圈,因是充氣塑料制品,執行的是《充氣水上玩具安全技術要求》,易破損、爆裂,并不是救生用品。這樣的充氣式游泳圈要求標注“注意:非救生設備,僅供在成年人監護下淺水使用”的安全警示標記,還需標明“定員”、“尺寸”等信息。但實際上,除了必要的產品信息以外,很多便宜的游泳圈并沒有這些標識,有的只印有幾行英文,這也導致很多人將游泳圈和救生圈劃上了等號。
????梧州市水上游泳場場長覃東海表示:“游泳圈不等于救生圈,游泳圈主要是塑料、空心的,針一扎容易破。救生圈是實心的,它一般不容易被扎破,在水里也能起到一定的救生作用。”他告訴記者,游泳圈屬于水上玩具,只能在水上休閑運動中起輔助或保護作用。和救生圈相比,游泳圈重量太輕,很難準確投擲,塑料表面一遇水,就變得濕滑難抓,而且不耐磨,不能起救生的作用。因此,充氣游泳圈最好不要在深水區使用。“質量差的救生衣和正規救生衣款式差不多,很容易誤導人。無論是游泳圈還是正規的救生設施,在游泳之前,都要仔細檢查清楚,看看是否存在漏氣、裂縫之類的情況。”覃東海提醒,市民攜帶游泳圈游水嬉戲時,不能與鋒利物體接觸,更不要在深水、急流地方使用。
????針對以上情況,工商部門提醒,市民在選購游泳輔助產品時要慎重。如果購買游泳圈,一定要注意留意包裝上是否有生產廠家、地址、生產日期等,仔細閱讀游泳圈上的警示語,并嚴格按照說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