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年前的中秋節(jié)前夕,年僅十二歲的梁金好與家人失散,流落柳州;如今六十八年過去了,八十歲的梁奶奶已身患重病,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家人,葉落歸根。
昨日,本報接到了來自柳州市《南國今報》的電話,稱現居住在柳州的一位八十歲老奶奶梁金好一直在尋找梧州的親人,尋找了幾年卻毫無結果,希望得到本報幫助,共同幫助梁金好尋找梧州親人。
六十八年等待仍然無法回家
梁金好老奶奶至今依然記得父親名叫“梁煥文”,她做夢都想著回家。
梁金好原本是梧州一戶殷實人家的孩子,家住梧州市金龍巷,共有兄弟姐妹七人。父親原是金龍街附近“洞天高樓館”的經理,在飯店坐堂收錢。
1945年的農歷五月,12歲的梁金好跟隨大奶奶(爺爺的大老婆)彭氏,帶著兩箱行李去南寧姑姑家探親,乘坐的是雙層客船。行船途中,由于戰(zhàn)亂,梁金好和大奶奶隨逃亡百姓一同北上,在象州石龍碼頭上岸。
兵荒馬亂中,行李被土匪搶劫一空,身上值錢的綢緞衣也被剝走,身無分文的祖孫倆一路風餐露宿,行至柳江縣穿山鎮(zhèn)定吉村桃山屯時,寄居在一戶劉姓人家里。三個月后,大奶奶認為這樣住下去不是辦法,要想辦法回家。于是,和梁金好約定,如果大奶奶能安全回到家,一定讓家人來接她回去。
梁金好還記得,大奶奶走的時候是中秋節(jié)前夕。然而,大奶奶一去不復返,每一天梁金好都期盼著家人來接她回家,直到她去柳江縣穿山鎮(zhèn)做童養(yǎng)媳,大奶奶還是沒有音訊。
為了回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期間,梁金好曾多次寫信給梧州金龍巷的家人,但都沒有回音,在最后有一封沒有署名的回信,信中稱她的家人都已經不在那住了。收到這封信時,梁金好大哭了一場,從此把對家的思念放在了心底。而年輕時因為家庭經濟拮據等種種原因,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回到梧州尋親。
六十八年過去了,思鄉(xiāng)之情并沒有因為時間原因減淡,反而越來越濃,如今身患重病的梁金好最大的愿望,便是在有生之年能找到親人團聚。
兒子替重病母親尋找親人
其實,梁金好在柳州的家也讓人羨慕,她先后育有六子,如今三代同堂,子孝媳賢。要幫梁金好尋親的,是她的小兒子韋家廩,因為他從小就聽母親講述與家人失散的故事,當他也為人父母之后,更加體會到母親與家人失散的切膚之痛。
對于母親在梧州的親人,韋家廩記得母親提過,母親的家族很大,據說從廣東新會遷來,因為家族輩分的關系,她經常聽到大家叫爺爺為“三叔”,叫奶奶為“三嬸”,還聽到有人稱她爸爸為“六叔”,此外她還有“六姑”、哥哥“阿棠”、大姐“阿錢”、二姐“阿英”、大弟“阿華”、小弟“阿安”、妹妹“銀好”。
2001年,母親生了一場大病,病中的母親痛哭流涕地喊著“爸爸媽媽”,像個無助的孩子,這一幕讓韋家廩下定決心幫母親尋找回家的路。
2002年,韋家廩來到梧州找到母親所說的金龍巷。巷子還在,但已物是人非。因為語言不通,大家都不記得當年那個12歲的“小女孩”是哪家的孩子。因為年代久遠,就連當地派出所和社區(qū)都無能為力。
雖然無功而返,但韋家廩并沒有放棄,2011年,韋家廩帶著母親一同來到梧州金龍巷尋親,母親循著記憶一路找去,但找來找去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只能確定是金龍巷55號至62號之間的某一戶。
“一直以為母親記得老家的地址,尋親應當不是一件難事,但沒想到,即使有地址,還是難尋親。”韋家廩說。從2002年到現在,韋家廩找來找去,只找到了當年金龍街梁家還有的一些親人的名字:梁鵬萬,新中國成立前為玉林銀行經理;梁鵬舉,新中國成立前為桂平銀行主任;梁鵬飛,新中國成立前為梧州市信都電信局局長;梁鵬飛之子,梁啟基、梁成基、梁太基。
如今,八十高齡的母親身患重病,每當想起失散的親人便淚如雨下,旁人無不動容,若是再無法找到親人,或許就將抱憾終生。韋家廩也十分著急,他希望梧州的好心人能幫助母親搜集線索,尋找到母親梁金好的家人或者梧州梁家的后人,讓自己母親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回家的路,落葉歸根。
(注:因為梁金好老奶奶以前是白話口音,因此文中的人名、地名是用柳州話及壯話說出來再作白話音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