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高云
????去年6月,市歌舞團、梧州粵劇團、市演出公司三家事業性質單位轉制為企業,整合成立了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這在當時被譽為“標志著梧州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此后,這個步伐正以怎樣的節奏邁進?市民欣喜地發現,由市演藝公司組織演出的劇目多了、更精良了。然而,讓演出方感受良多的是,即使市民的觀賞需求不斷增加,但文化消費市場依然“不給力”,一些本地觀眾尚未形成文化消費習慣,接受市場化票價的能力、意識較弱,更習慣于尋求贈票或免票方式看演出。這對完成轉企改制的文藝院團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
????群眾文化消費意識待提高
????近半年來,市演藝公司陸續推出劇目表演“試水”梧州演出市場,執行票價從30元到50元不等,相比于其他大城市的高票價,梧州有市民表示認可并能接受,但也有市民認為票價偏貴。
????國慶節期間,市演藝公司以粵劇表演進行市場化運作,相繼推出大型傳統粵劇《趙氏孤兒》和新編大型古裝粵劇《梨花情》。梧州市民林先生是一名粵劇“鐵桿粉絲”,他告訴記者,隨著粵劇演出在梧州的減少,他很久沒有自己掏腰包購票進場了,“和十多年前比,票價肯定漲了,但畢竟化妝、燈光、音效、舞蹈等舞臺效果都比以前進步多了,30元能再看到現場演出,很值。”他希望這種表演可以在節慶日以外也能進行。
????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霍雄光介紹,按照排練、演出成本計算,這樣的票價按市場化水平來說,對于多數達到正常收入水平和有觀賞欲望的市民來說應當能接受,“上座率要高于一半,才勉強能收回成本。”然而,記者了解到,不少前來的觀眾依然表示,除非劇目特別符合自身需求且水平一流,才愿意自掏腰包,“如果有贈票就最好了。”
????10月中旬,廣東名角來梧獻唱粵劇精品,再一次攪熱了梧州的文化演出市場。有著“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丁凡、蔣文端,國家一級演員林家寶等實力雄厚的演出班底,這場演出依然“叫好難叫座”。廣東粵劇院一團嚴副團長說,這個巡回演出由梧州出發,再到南寧、柳州、百色等地演出,“南寧與柳州的售票情況最理想。”
????當晚進場觀看的觀眾梁婉媚小姐購買的票是當晚演出的第三檔次80元。她是市內一民辦培訓機構的老師,盡管每個月工資有2000多元,但她還是覺得這樣的票價有點貴,“機會是挺難得,但平時生活上的各項開支很大,80元看一場戲還是有點心疼。”
????多渠道探索院團持續發展路子
????針對文化消費市場較低迷的情況,市演藝公司總經理傅家寶說,他們一直以來通過劇目建設和藝術表現的與時俱進,積極挖掘市場文化潛力,抓住觀眾,“為吸引年輕觀眾,我們正在籌備排練一出音樂劇,目的是主動抓住市場變化,贏得市場。”
????傅家寶坦言,如今,很少有年輕人會主動走進劇場觀看傳統戲曲。例如粵劇的觀眾嚴重老化,雖有需求但很有限,甚至出現萎縮,“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觀眾是需要培養的,也是可以培養的。”他說,公司初步計劃到學校開展粵劇巡演,給學生們講解和示范戲曲知識,造出氣氛。
????結合文化消費大省運作的經驗,廣東粵劇院一團嚴副團長建議,梧州的文藝院團需要加強市場營銷能力,“在推出新劇時,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促銷,例如通過團體票和折扣的方式惠民。縱觀梧州的院團在運作時,市場化手段目前還不夠熟練,銷售手段比較落后,還未形成一個有效、快捷的市場銷售體系。”
????記者了解到,轉企之后的文藝院團正面臨著很多市場考驗,他們希望政府能完善惠民演出的補貼機制,以降低票價,讓市民在平日里也能欣賞到“物美價廉”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