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都市報記者 謝韻 文并攝 通訊員 梁明光
渠道內的部分地方污水深度過腰,清渠班的工作人員要蹚水作業。?
????城市的下水道就像一個城市的“地下迷宮”,它在地下縱橫交錯。有了它,每家每戶排出的污水和地面上的雨水才能悄然“離開”。為了確保龐大的“地下迷宮”能夠正常運作,有一群勞動者需要常常鉆進烏黑、氣味難聞的地下渠道,巡查及清理淤泥。
????井下環境讓人不寒而栗
????4月28日上午,梧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市政設施維修養護所的工作人員,正在揭開位于蝶山二路的一處市政渠檢查井。在井蓋掀開的一刻,蚊蟲四散亂飛,一股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井下,就是墨綠色渾濁的污水和翻動著的白色泡沫。
????由于井下近乎是一個封閉空間,容易使沼氣及一些有毒氣體聚集,因而每次下井前,市政系統清渠班的工作人員都要打開相鄰的兩個甚至更多的井蓋,進行近半小時的通風。如果是一些長時間未打開過的井蓋,他們就要用鼓風機,持續為井下吹送氧氣。
????與此同時,清渠班班長覃慶遠和同事已經穿好連體膠褲,頭戴安全帽,手執手電筒和相機,準備下井。
????只見覃慶遠先坐在井口,再順著井邊一個個凸出的小鐵框,一手一腳地慢慢向下移動。為了一探清渠工人的工作環境,記者也跟隨覃慶遠鉆進了井下的“地下迷宮”。
????在井下,放眼望去漆黑一片,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發酵難聞的氣味。而打開手中的電筒后,順著渠道延伸的樹根、墻壁上四處爬動的蟑螂以及沒過膝蓋的污水,讓人不寒而栗。
????覃慶遠表示,每年的雨季汛期前,他們都要對市內的市政大渠進行人工下井,開展排查工作。只要渠道的高度超過1米以上,人能夠進的,他們都要進行檢查清淤,用鏟子將渠道內的垃圾淤泥裝進編織袋,然后從井口運出。每次檢查清淤工作,都會持續一個多月。
????“這條渠道比較大,高度有1.8米,因而走起來不算很費力。我們有時去檢查的渠道,高度只有1.2米至1.5米。為了檢查得更仔細,我們常常要貓著腰走半小時以上。到了地面,大家都有一種回到‘世外桃源’的感覺。”覃慶遠笑著說。
????盡管不用貓著腰,記者還是感覺步履維艱,皆因渠道內環境漆黑,手電筒只能照亮前方的路。而腳下,只能憑感覺走。“渠道內都是污水,而污水下有垃圾、有石頭,也有淤泥,我們只能慢慢向前探路。”覃慶遠說,即便自己在渠底工作了近三十年,但在渠道內走路也常常會栽跟頭。
????是臟累活也是危險活
????清渠工,不僅又臟又累,更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工作。當記者越往渠道內部走,發現水汽愈發凝重,令人窒息的氣味也更為濃烈,并開始感到有些呼吸不暢以及頭暈。
????覃慶遠介紹,渠道內的污水淤泥沉積,當人走動時,會翻動淤泥,從而使污水淤泥散發更多沼氣或難聞氣味,同時由于渠道越往里走,氧氣會變得越來越少,人容易出現頭暈胸悶的癥狀。“就算是清渠班的專業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也要到地面上透氣休息,以確保人員安全。”覃慶遠說。
????盡管渠道內暗藏危險,但只要是工作需要,覃慶遠依舊會毫不猶豫地走進大渠內部。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那次工作,五四泵站后面大渠至梧州四中、麗苑閣的渠管堵塞。當時,由于該渠主要是化工公司排出的污水,含有一定化學物,渠道內散發著有毒氣體。當清渠班剛進入渠道沒多久,幾名工作人員就已經被刺鼻的味道及刺眼的氣體“嚇”出來。由于當時沒有防毒面具等裝備,清渠班只能向有關部門求助,借來防毒面具繼續深入渠道內部作業。
????“當時天氣熱,我們的臉在防毒面具內悶得慌,面具內部已布滿水汽,但是又不能摘。我們只能頂著難受和危險繼續前進。”覃慶遠說。正是有了清渠班工作人員無私無畏的工作態度,渠道堵塞的情況很快被摸清,為搶修大渠贏得了時間,解了市民燃眉之急。
????“苦累、危險,是這個職業的特性。但城市地下渠道的安全暢通,不只是渠道的問題,它涉及市民的出行、生活等方方面面。我們只有維護好它,才能確保地上各項工作正常有序。再苦再累,我們也會堅持。”覃慶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