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石頭沖村,村民溫志開通過手機控制養雞場的設施。李鴻榮/攝
????梧州市特派云浮市報道組
????執筆 高云
????云浮與梧州,同在西江黃金水道的兩岸,都處于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內。一個是廣東的“大西關”,一個是廣西的“東大門”,都是珠三角地區溝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樞紐。
????雖然一衣帶水,但與梧州不同是,云浮是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近幾年保持著經濟增幅排在全省前列的位置。比鄰而居,共同的語言和文化,賦予了兩個地區頻繁的民間交流。相近的區位優勢,同樣有著對接珠三角的渴望,兩地經濟發展有頗多可借鑒之處。在發展的道路上,云浮的發展規劃可給予梧州諸多有益的啟示。
????被譽為“廣東大西關”的云浮市,位于西江中游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公里,屬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中心城區四面環山,發展空間和余地屈指可數。
????“硬拼”資源、犧牲環境的產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蠻拼”成本筑巢的招商引資形式在云浮沒有優勢;“豪拼”經濟實力的城鄉建設方式也走不通,這是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的云浮。
????但就是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走出了一條新型的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這對梧州的傳統產業、農業發展有著不一般的啟示。
????以信息化提升
????傳統產業“含金量”
????云浮市的傳統產業有石材、水泥等,都是資源型、高耗能的產業。有著400多年石材生產加工歷史的云浮,是中國三大石材產業基地之一。
????“以前‘邊角料’一文不值,工廠還要花錢雇人運走。如今,經過科學加工,每平方米‘邊角料’拼圖可賣到千元以上,大多出口國外,不僅提高了石材產品的附加值,而且還可以通過生產人造石創立自己的品牌,彌補了花崗石、大理石不易在短時間內打出有影響力品牌的缺陷。”云浮市青年石材文化產業交流促進會會長劉真說,循環發展延伸石材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再次利用,從而推動了石材這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其實,云浮面臨著的競爭也很大,必須實現由簡單石材加工基地向石材產品加工和貿易并重的基地轉變。”云浮市石材商會秘書長楊凌說。
????打造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是云浮新時期謀變走的第一步棋。
????“我們打造平臺的目的,就是讓云浮國際石材博覽中心里的石材企業形成合力,從而在營銷市場打開新局面。”石博網上商城電子交易中心總經理何坤祥介紹說,把云浮國際石材博覽中心500多家石材企業的地理位置、經營項目、聯系方式等直觀形象地搬上網站,建成電子地圖,而且內容不斷更新、功能不斷完善、技術不斷進步、規模不斷壯大。
????目前,博覽中心已有80%的石材企業通過信息平臺獲得技術支持。全民電子商務化將在云浮出現,在政府的推動下,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將推動石材升級轉型,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發展物聯網
????促新型農業發展
????在云浮,發展新型工業化走的是信息化路線,而發展新型城鎮化,走的則是物聯網路線。
????在云浮市新興縣石頭沖村,村民溫志開嘗到了“手機養雞”的甜頭,“以前我們夫妻倆只能養5000只雞,如今一個人就可以養1.5萬只雞,還很輕松。”
????據了解,“手機養雞”這一新鮮事物,由國家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溫氏物聯網控制系統,已經在合作農戶的種豬試驗場、雞場及飼料廠推廣使用。
????溫志開向記者演示了用手機控制養雞場的步驟,先用手機登錄養殖戶終端進入自家雞場,然后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觸,手機視頻畫面中雞棚的窗簾徐徐上升,再點擊一次,窗簾又緩緩降落。溫志開告訴記者,用物聯網技術還可以進行自動投料、調節風扇降溫、升降卷簾等現代化管理。
????通過物聯網這種技術形式,云浮實現了農業的轉型升級,使得農村養殖戶在人力不變的情況下擴大了生產規模,實現了產能、效益雙翻倍。
????而在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合作的大環境下,今后,梧州將有更多的農戶續寫“溫志開的致富故事”。
????作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目前云浮市正加大與梧州的合作力度,推進平臺鎮(郁南-龍圩)粵桂合作發展農牧業養殖項目。
????該項目坐落于郁南縣平臺鎮大地村和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勝洲村,占地面積共1500多畝,其中郁南縣平臺鎮大地村500多畝,龍圩區大坡鎮約1000畝。
????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嚴居能介紹,項目主要經營種羊肉羊、蛋雞和種雞養殖與銷售。項目總投資5億元,分三期建設,五年建成。
????而在新型農業發展中,看得見的是農戶致富,看不見的是致富背后的“綠色堅守”。
????新興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降低養殖過程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能源消耗,溫氏集團早在2008年就開始研究環保新技術,設計了節水環保型豬舍、通過沼氣池、濕地、魚塘等相結合,對糞便污水進行處理,利用禽畜糞便發展有機肥項目,從而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最終實現“零排放”。
????堅持民生優先,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云浮發展正契合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所要求的“走綠色循環低碳之路,把經濟帶建設成為千里綠色生態走廊”,為區域協調發展和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