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蓮幫病人把脈。
西江都市報見習記者 蒙敏瑩 文/攝
在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泗洲村,作為一對村醫夫妻,陳火新與妻子李月蓮陪伴著這條村子走過了近半個世紀。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搶救故事,卻有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陳火新和李月蓮的診所內,幾張提供給病人坐的舊長凳,幾張整齊擺放著藥品的舊桌子,就是會診室的所有擺設。簡單的擺設如夫妻二人日常的作風,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卻服務了村民近五十載。
信任,是堅守的決心
1966年,陳火新和李月蓮成為了泗洲村的村醫,但他們也不曾想到,自己會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半個世紀。
以前,泗洲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們的小病大痛,甚至是產婦需要接生,都會找村醫幫忙。當時,李月蓮是村里唯一一位女村醫,負責起村里大部分的接生工作。有許多個除夕團年夜,李月蓮都因要幫人接生而沒有吃上團圓飯。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后,衛生條件逐步完善,村里的婦女才到醫院進行生產。
除日常的坐診外,李月蓮還負責對幼兒的訪視工作。在孩子滿一周歲后,李月蓮就會定期去到孩子家中訪視,為孩子進行健康檢查,指導家長做好對孩子的喂養及護理。也因為這樣,許多孩子長大了,還堅持找李月蓮看病。“孩子生病一直都是找李醫生幫忙,她比較知根知底,我們也比較放心。”村民陳啟悅如是說。
今年,李月蓮已經67歲了,住在城里的孫子也要自己幫忙照看,甚少有時間到診所內坐診。“考慮過退休的問題,但沒有人接手,也不放心放下工作離開。”李月蓮說,現在,只要村里有新生兒出生,或是村民需要找自己看病,自己都會從城里趕回泗洲村。
責任,是動力的源泉
對于妻子退休的想法,陳火新卻不是很認同,“我還不想退休,想繼續堅持下去。”眼下,70多歲的陳火新是村里年紀最大的村醫,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在診所坐診,即使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除此之外,陳火新還會到村里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出診,背著藥箱,一遍一遍地走過路線早已爛熟于心的村道。
“無論什么時候去找他,他都會立刻給我們看病,哪怕是半夜三更。”村民覃小蓮說。“急診”的工作對于陳火新而言已是習以為常,而他卻認為這是一名醫生需要肩負起的責任,不算什么。盡管已經年過七旬,村里也有一些較為年輕的村醫,但陳火新依然不想放下自己堅守了一輩子的事業。
考慮到父母兩人年紀大了,陳火新的兒子曾多次勸說兩老從村醫的崗位上退下來,到城里安享晚年。不過,每一次提及此事,陳火新總是推卻。“這不是什么重活,村民找我看病,是對我的信任,我就得堅持。”陳火新說,作為村醫雖然治不了什么大病,卻能盡自己所能消除村民的小病小痛,這就是自己的動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