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溫燕 鄭文鋒
日前,梧州四中語文教師唐慧特地組織了一堂“話說中秋”活動課,發現大多數孩子不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傳說等。記者同時走訪新興二路小學、梧州五中、梧州學院等各級黨校發現,各年齡段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食俗有一定了解,但對節日由來、相關傳說等了解不多,對節日習俗蘊含的情感更是知之甚少。
為什么青少年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了解不多?有教育界人士分析認為,現在傳統節日“物質化”趨勢明顯,社會更注重節日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對節日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由于考察傳統節日文化的試題占比不高,學校的教學重視程度不高。部分中小學把了解傳統節日文化視為“常識”,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因而不進行系統講授。此外,長期以來,中小學缺乏系統的傳統節日文化教材,相關教育不成體系,呈碎片化、隨機性等特點,導致孩子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系統學習、積累不多。
我國傳統節日從遠古時代發展傳承而來,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各類節日習俗、傳說帶著先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成為族群維系情感的紐帶,蘊含著豐富的孝道文化、愛國愛家情懷等,青少年了解、傳承節日文化,利于培養優秀品行,更好成人成才。基于此,我市各級各類學校正逐步轉變育人觀念,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認知特點,把傳統節日與日常教學有機融合,分類施教。
為迎接中秋節到來,市衛生幼兒園開展制作花燈的親子活動。該園園長吳藝說,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花燈,讓孩子從小對中秋賞花燈等習俗有初步了解,激發孩子探知節日文化的興趣。民主路小學則組織學生開展猜燈謎、制作月餅等活動,在趣味游戲中讓孩子加深對中秋文化的認識。
與低年級注重觀感的教育活動不同,高年級則以學科滲透模式來加大教育力度。五中校長吳錦志表示,該校結合經典詩文教學,穿插講解節日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節日文化的情感體驗。七中校長黎孔南表示,學校正逐步轉變老師的教學觀念,引導教師學習、積累節日文化知識,在教學中靈活滲透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對相關文化的認識。
梧州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梁慧艷同時認為,每逢傳統節日,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民俗活動的組織力度,營造起濃厚的節日氛圍,宣揚好經典的節日文化,引導公眾去感知、傳承。教育部門應將節日文化知識科學納入教材當中,避免相關教育缺失,或出現盲目性、隨意性。家庭教育也不應缺位,長輩在生活點滴中引導孩子了解習俗,培養起孩子重視家庭情感、尊老愛幼等品質。同時,媒體的力量不容忽視,可通過刊發、制作生動可感的文字、音像等,為公眾認知傳統節日文化開辟新的渠道,激發青少年認知節日文化的興趣,加深對節日文化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