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陳素雅)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目前,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城市約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約為15%,廣西的情況與全國水平持平,患病人群呈現白領化、低齡化的趨勢。
????2012年5月頒布施行的新《精神衛生法》,將精神障礙患者治療費列入醫保報銷范圍,普通公眾對精神、心理健康的認識也逐步提高。據介紹,常見的精神疾病包括焦慮障礙、人格障礙、物質使用障礙、進食障礙、心身疾病精神發育遲滯和應激反應障礙等。此外,還有一些稱為不良心理行為問題,主要有自殺、酗酒、吸毒、適應障礙和兒童少年期行為問題。
????“即使沒有精神障礙并不代表精神完全健康,事實上,一個人一生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精神衛生問題,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最極端的例子如自殺。但是,出現精神衛生問題不一定等于有精神疾病。”梧州市二級心理咨詢師林軒介紹,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多人都處在心理亞健康狀態,所以尋求心理咨詢是非常必要的。而當心理咨詢已經無法解決患者問題后,家屬應及時將其轉至有資質的正規醫院做進一步規范治療。
????然而,由于目前精神衛生知識普及和宣傳不夠,大多數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對患者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見與歧視現象較為嚴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復者不能順利回歸社會,產生了強烈的病恥感。一些患者和家屬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衛生知識,認識到疾病的性質,但寧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結果延誤了治療。
????醫務人員建議,對于精神障礙患者的家屬來說,第一要務是能督促患者及時服藥和有規律的生活,并提供適合患者病情需要的生活環境。其次,需要了解疾病性質,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能夠識別疾病復發的先兆癥狀,能配合醫護人員共同制訂康復計劃并督促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