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梧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經過歲月的雕琢,沉淀出獨有的嶺南風情。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梧州的發展,市內許多地方的街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老街屋檐片瓦還藏著一段段舊事,能夠勾起許多“老梧州”深深的回憶;由于新片區的開拓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新地名,也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寓意。
????從今日起,本報將推出“梧州地名故事”欄目,讀者可跟隨記者走街串巷的腳步,挖掘藏在地名背后的一段往事,一個典故,了解梧州老城區的舊事,梧州新興片區的發展軌跡,以及街頭巷尾地名中蘊藏的口口相傳的趣味民俗。
?????西江都市報記者 黃穎盈 通訊員 彭志創
????在梧州河東片四坊路、九坊路與和平路三路交接的地方,有一處十字路口,市民朋友通常把這里喚作西門口,而其不遠處的碼頭,“老梧州”也稱之為西門口碼頭。那么,西門口一名由何而來呢?
????此處竟是古城門
????“要追溯‘西門口’的來歷,還須從梧州古城變遷說起。”歷史文化學者陳侃言告訴記者說。
????據陳侃言介紹,梧州是廣西最早建城的城市。秦末,天下大亂,南海郡尉趙佗乘勢而起,統一嶺南,并于公元前206年自立為南越王,后又封族弟趙光為蒼梧王。趙光建蒼梧王城,不過,這座蒼梧王城僅是一座小土城,周長僅424米,面積也不過1.12平方米。宋開寶元年(968年),梧州城始建磚墻,后經歷代擴建,梧州城的周長及面積不斷擴大。
????梧州的城墻規模以雍正年間最為宏偉,城高2丈2尺,周長9里,開設有五個城門,還在城墻的東、南、西三面,疏浚有護城河。
????陳侃言說,梧州古城當年的規模,可從清同治年間繪制的城池地圖中窺得一二。當時,城墻的正南面為南熏門,地點就在如今的大東大酒家附近,馬王街(東中路)口旁;城墻沿南環路向西延伸至今和平路口,為德政門;城墻再向西北方向延伸,便是西江門,“西門”正是該門的俗稱;城墻再往東北方向彎至北環路,在原北山飯店附近開設有大云門;城墻再向東延至北山腳,沿北山腳彎向東南至東正路口,為陽明門;陽明門向西沿南環路彎回南熏門,是為一周。
????也就是說,清朝時,梧州城有城墻和五個城門,原古城墻基在如今的文化路(舊稱東環路)、南環路、民主路(舊稱西環街)和北環路的地底下。其中,西門口是原來的西江門所在處,并因此而得名。
????古城遺跡猶可尋
????梧州的城墻以及城門消失于民國,這與發生在1924年(民國13年)的一場大火有關。據史料記載,當年11月30日,珠投嶺24號發生大火災,焚毀鋪屋4709家,災民達5000多人,為民國以來廣西最大火災。1925年,梧州當局考慮到梧州原來的建筑以竹木屋為主,且街道狹窄,一旦發生火災施救不便,遂提出“拆城筑路,挖山填塘”,效仿廣州的街道,大片興建騎樓,正是在這次舊城改造中,五座城門和古城墻均被全部拆除。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現九坊路28號與38號之間,還殘存有一段古城墻遺跡,附近的騎樓廊柱上也立有一塊標志牌,記述了相關內容,可惜,由于苔蘚腐蝕的關系,標志牌上大部分標注文字已經缺失。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市內改造舊城區的時候,一些老舊民宅被拆除后就露出了這段墻體。”在該標志牌對開的騎樓路段經營糖煙店、現已年近花甲的江先生告訴記者說,該城墻從現民主路往“西門口”方向延續,系舊時西江門城基的一部分。
????在江先生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這段位于九坊路內一處僻靜小巷盡頭處的古城墻遺跡。據記者目測,其約七米寬,連同接地的水泥和加蓋的紅磚高近十米。走近細看,只見青磚墻體已與一棵盤根錯節的樹木相生相依,布滿厚實的青苔和雜草。遠遠望去,墻體仿佛與曾經的車水馬龍一同隱匿在蔥郁的樹影之中。
????碼頭名稱有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西門口碼頭”又被稱為“中山碼頭”,這個名稱的由來,與孫中山先生有關--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孫中山先生為謀劃北伐曾三次蒞臨梧州,并曾于西門口碼頭登岸。
????民國10年(1921年)10月15日,孫中山在廣州乘“寶璧”軍艦出巡廣西,于17日下午4時到達梧州,隨行人員有胡漢民、陳少白、鄧家彥及總統府參軍等20余人。孫中山先生此行,受到了梧州市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當時有一萬多人提前在西門口河岸恭候他們的到來。
????梧州文化學者黃海涵在其撰寫的文章《孫中山在梧州的衣食住行》中描述了孫中山先生當時在西門口登岸的情形——“17日下午4時許,‘寶璧’號軍艦在西門口碼頭泊岸,當孫中山出現時,軍樂歡奏,鞭炮齊鳴,人群熱烈鼓掌,歡聲一片。只見孫中山身穿深灰色豎領文裝,頭戴氈帽,精神煥發,臉上帶著慈祥的微笑,右手持著文明棍,與胡漢民箭步拾級登岸……頻頻向人群揮帽答禮。”
????如今,西門口碼頭猶在,桂江水依舊,還經常有市民臨岸觀景,只是,他們是否知道,這翻騰的江波正向人們描畫著梧州古城的歷史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