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坊路所在的連片騎樓,曾是當年梧州商埠繁華之地。黃穎盈/攝
????西江都市報記者 黃穎盈 文/攝
????沿著桂江河畔,承桂北路起,四坊路、九坊路和五坊路這三條街道自北向南,往西接入大南路,呈一條連貫的帶狀線路溝通著河東老城區的南北兩端。此三條毗連的街道命名之相近,不禁引人好奇——“坊”具何意?“四”、“九”與“五”又有何指代?
????古有民居集為坊
????記者翻閱《梧州市志》了解到,四坊路、九坊路和五坊路舊稱四坊街、九坊街和五坊街,在宋開寶元年(968年)已有相關記載。至清宣統三年,此三條街道的名字得以沿用,皆位于當時的梧州城墻外,四坊街由力木橋至西門碼頭,九坊街由西門口至小南門外直街,五坊街則由大南門外直街到小南門外直街,所處位置均與現今大致相同。
????“‘坊’含有居民區、街區的意思,而且要比‘里’或‘巷’所指的地方寬敞。但是‘四’、‘九’、‘五’在當時到底是指代序列,還是指代數量,還需細細斟酌。”歷史文化學者陳侃言分析道,不排除在更久遠的朝代,曾出現過冠以其他序號街道名稱的可能。但也流傳有另外一種說法,稱“坊”指代一定數量的民居戶數,“四坊”、“九坊”和“五坊”其實是在指代一片區域內的民居總戶數。
????可以肯定的是,這三條毗連的街道,從前就是居民集聚地。陳侃言還補充道,“不過,由于地處梧州城以外,所以家住此處的居民大多是平民老姓,其中不乏一些異鄉人和生活窮苦的船員或苦力。”
????據陳侃言介紹,自秦代修筑靈渠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以后,梧州作為粵桂水上交通樞紐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明清時代,兩江之畔的居民群落主要由疍家住家艇群和水上浮屋所組成,疍家指為避秦時戰亂而深居溪谷山峒的蒼梧越人后代,水上浮屋則在竹木排上搭蓋起來。而在沿江岸邊,也常見成排竹屋建于岸上,后門由竹木搭起吊欄來支撐的吊腳屋。
????至清末1897年,梧州被辟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以后,“水上街市”更是順勢漸起,鴛鴦江面上大小船只熙來攘往,異國旗搖曳,還有布列成陣的水上倉庫或貨棧、公用排筏、浮動碼頭和樓船酒舫穿插其中。而沿江一帶的腹地,也漸漸聚攏起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興起了一批響當當的“老字號”。
????百年商埠依水興
????如今,順著四坊路、九坊路和五坊路走向特色步行街一帶,仿佛由遠及近地穿梭于跨越百年的時光隧道——沿路的西側內街多是高聳林立的大廈和升龍秀灣居民住宅區,東側內街則保留著大部分經典的老式騎樓建筑,星星點點的玻璃窗花、樓臺飄花和廊柱雕花,還有連片的臨街商鋪,儼然都變成了當年繁華商埠口岸的縮影,引人遙想。
????如果說,發生于民國13年(1924年)一場焚毀過半商業店鋪的大火,暴露了街道狹窄等結構弊端,成為民國當局立心改變城區格局的初衷,其實通風透氣、兼具商住功能的騎樓,不但在當時迎合了商業發展對城市空間的需要,也更貼合梧州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
????據有關史料記載,梧州通關以后隨著對外貿易的興旺,各行各業均得到了迅速發展,為流通商貿百貨、貨幣兌換和賒貸而服務的平碼行、銀號和錢莊,也應時如雨后春筍般成批出現,主要集中在九坊街和五坊街一帶,而四坊街因靠近當時的軍事駐地“水師營”,沿街分布的商鋪數量則相對減少。這些從事平碼業和金融典當的商鋪,雖曾因世界經濟危機的波及和戰亂的影響幾番沉浮,但直至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漸漸銷聲匿跡。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平碼行”,其實是指專門從事經紀、代客買賣業務的商號,經營者通常會從中收取2%左右的傭金,故又稱“九八行”。據陳侃言介紹,平碼行一般的經營模式是來自上河諸江的各埠商人,把當地的土特產樣品置于店內托經營者代銷,而來自廣東一帶的下游商人,則前往店內選購訂貨,經營者便在這一買一賣中賺取差價而獲利,“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講求信譽,一旦不符行情地哄抬價格,便很有可能殆盡客源。”
????另外,五坊街內因有一所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粵東會館,又被稱為會館街。“當時的‘會館’,性質類似我們現在的‘會所’和‘俱樂部’。‘粵東會館’因由廣東籍商人開設而得名,除此以外,當時還有‘蘇杭會館’、‘湖廣會館’等會館存在。”陳侃言介紹說,這些會館除了相互交流商貿信息以外,還兼具其他功能,組織各種活動,譬如當時的粵東會館還會對同為廣東籍的勞工予以救濟,并自發收撿無人認領的同鄉遺骸在城郊外立起義冢安葬。
????據悉,新中國成立后直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坊路、九坊路和五坊路一帶還曾是梧州集市貿易和百貨經銷的要地,且有明確的經營規劃,并在一定程度上沿襲至今。不過,隨著梧州城市發展的版圖西移,許多居民和商家陸續撤出,這里才逐漸由旺轉靜。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現今的四坊路在三條街道中顯得最為安靜,零星的沿街商鋪以經營木材加工為主,還有少量打鐵商鋪。九坊路內器械加工聲此起彼伏,商鋪較四坊路密集,除了有經營五金和石材加工的店鋪以外,還有一些家電或機車維修店面和舊貨回收站。而位于五坊路內的店鋪,經營范圍更具多元化,不但有五金,還有日用雜貨、老舊書攤和一些糖煙店,接入特色小吃街后,則主要以小吃攤檔為主。
????而那些樹立在騎樓外的標志牌,則不時提醒過往市民或游客,某家如今其貌不揚的店面,其實曾是百年以前風頭一時無兩的商號舊址。譬如,四坊路內曾一度是梧州最大的“德隆號”布匹絲綢店舊址,九坊路內有最早在梧州開設的百貨商店“天寶華”商號舊址,梧州第一家私營“均隆”銀號則是在五坊路內開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