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陳素雅/文 何鎏/攝
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梧州三界廟牌坊老照片。
三界廟牌坊微縮模型還原了歷史照片中的眾多細節。
葉師傅打算把模型安裝在燈箱中,制作成微縮場景,供人觀賞。
????單憑一張百年前的黑白照片,再現梧州舊時風土人情。近日,一位巧手工匠就做出了這樣一件讓人贊嘆而又有意義的工藝品。年過七旬的民間工藝師傅葉權生,親自走訪存世老人找到建筑物原址,并用自己的雙手巧妙地讓百年前的二維照片“活”起來,通過3D立體模型重現梧州當時獨特的嶺南建筑風貌。
????幾番尋找當年地
????10月23日,記者來到葉權生的家中,一進門就見其客廳柜上放著一個大玻璃罩,里面是剛完工不久的梧州“三界廟牌坊”模型。立體模型中的牌坊高55厘米,放置在約1.3米高,縱深0.5米的模型箱中,燈光一映照便散發古樸的幽幽藍光。
????葉權生回憶,早在2012年夏天,老梧州人陳克倫帶著一張梧州的老照片,去到當時位于梧州市萬秀區西門口的老東西會所,讓幾位老朋友鑒賞。這張被標注為《梧州三界廟》的照片,收錄于二十世紀德國建筑師柏石曼出版的書中,還曾經被梁思成夫婦收藏。
????照片中有著梧州人熟悉的挑夫、碼頭、吊腳樓等景象,主體是一座讓幾位老梧州人都感到陌生的牌坊。從照片判斷,牌坊約有8米高,建設精美,兩旁應是“三界廟”廟堂。但幾經詢問,幾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竟然從沒見過甚至聽過此牌坊的所在地。
????陳克倫說,這是自己二十年前在圖書館翻拍的照片,還曾經在“照片中國”網站中尋求知情者確定具體位置。但因當時“梧州府”包含西江沿岸多個縣市,因此一直不能確定位置。當時,陳克倫還拿出自己珍藏的明信片,向老梧州們問詢牌坊的所在地。
????自此之后,葉權生與好友張道吾開始找比自己更年長的梧州老人咨詢細節,并且實地走訪孔廟里、系龍洲、龍母廟等梧州曾經出現牌坊的地點。最后,是一位老人從照片的邊角看到了一座西洋建筑的屋檐才突然提醒,這個位置很可能就在角嘴的原光學儀器廠舊廠房附近。再經葉老兩人實地考察,確定這應該是位于梧州三角嘴的三界廟牌坊(現鴛江橋河西橋底鴛江一都小區附近)。
????經查證,三界廟牌坊應是由四根木柱支撐的三幅木雕藝術作品,頂部有佛山石灣陶瓷人物做裝飾。牌坊毀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可以考證的是,1958年,廟宇神像被銷毀,并在原地建起小學。
????這一考證的過程讓葉老從此對“三界廟牌坊”這一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2015年,據《梧州日報》刊載,有一位市民在德國旅游意外淘得這本1923年德文版《中國建筑和景觀》攝影圖文集,并介紹了作者恩斯特·柏石曼。原來這位德國學者在1906-1909年(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元年)間跋山涉水穿越了中國12個行省,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對中國古建筑進行了全面考察,并拍下了數千張反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風情的民居等內容的珍貴老照片。其中的梧州三界廟,即為這位學者其中的一幅照片作品。
????再造百年前建筑
????百年照片,百年滄桑。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照片中有些建筑至今巍然可見,但更多建筑早已面目全非或消失殆盡……這一報道,讓向來醉心梧州人文歷史的葉權生決定,要用自己的手藝,從老照片中尋覓他們的蹤影,并再現這一百年前的經典建筑。
????為此,葉權生咨詢了曾經見過牌坊的梧州老人,前后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一個人呆在書房里,靜靜鉆研和制作模型,細細白描了一比一大小的設計草圖。由于翻拍的黑白照片中,牌坊本身模糊不清,部分制作只能憑自己慢慢琢磨還原出來。
????模型不僅再現了牌坊當時大致的顏色、環境,并將周邊的小店鋪,吊腳樓加以重現,甚至按照原址準確地再現了位于允升塔附近的梧州山頭,作為參照物的江邊小船、路過挑夫更是栩栩如生,做工非常精巧。
????牌坊是重頭戲,為了更好地塑造出形象,他還參考了本土寺廟的外設造型和木雕工藝,根據當時人的審美,確定了主題為福祿壽的三個木雕裝飾。為了弄清三界廟的歷史淵源,他找來相關的書籍研究,連牌坊上模糊不清的“小字”也不放過。經過考察和合理想象,最終確定小字為“疊興安波”。
????葉權生覺得,制作過程中能讓人真正安靜下來,讓歷史變成立體感強、精致美觀的模型,這讓他特別有成就感。“也有朋友認為這四個小字是‘普興安臨’,但是根據當時梧州常發洪澇,時人多將廟宇建于河流彎道鎮邪的傳統,再配合字形,我最終確定這一方案。”
????建好模型的葉權生尚不滿足,他希望能夠用這一模型喚起更多梧州人對舊城的珍貴記憶。而他也承諾,如果有市民單位需要參觀這一模型,他也可無償出借供人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