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梧州寶石節嶺南美食節期間,大南路上集結了五湖四海的客商,吸引了八方食客慕名而來,街道一時之間摩肩接踵,人聲鼎沸。而后,隨著美食節的圓滿落幕,大南路又歸于日常的恬然安靜,與不遠處的小南路相互呼應,一同自北向南穿過五坊路,連接著南環路與南堤路。這兩條距離相近,名稱相似的筆直大道為何會有“大小之分”,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城辟五門 南門有二
????據《梧州市志》,大南路和小南路的由來,源于梧州舊城址的大南門與小南門,原名分別為大南門外直街和小南門外直街,在清同治年間已有明確記載。不過,在《梧州市志》中也有記載,宋開寶元年(968年),梧州城始才建磚墻——“宋開寶元年建,初砌以磚,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辟四門。”到了明朝,梧州城有較大的擴展——“洪武十二年(1378年),復拓八百六十丈,為五門,有樓。正東曰陽明,正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樓,曰獨秀,西曰西江樓、曰白鶴,北曰大云。”
????這就是說,舊梧州城在宋代的時候原本只有四扇城門,明朝的時候重修過城墻和城門,而且在南面還增辟了一扇城門,也因此才有了后來的大南路和小南路之分。
????那么,第五扇城門是什么時候,因為何事而建起來的,又為什么偏偏要選擇增辟在南面城墻呢?
????歷史學者陳金源在《梧州街巷尋蹤》書中撰寫的《民主路》一文提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如今的民主路一帶曾是明清兩朝梧州府衙的駐地。洪武二年(1369年),因首任梧州知府孫伯英拓建府城,府衙前的城墻增開了一道城門,稱為德政門,又稱為小南門。至此,梧州府城由四門變為了五門,這在中國古城建筑史上是罕見的。
????陳金源還告訴記者,舊梧州城門由四開五除了因為與當時府衙的設立有關,還出于交通便利需要的考慮。縱觀當時四面城門之外,南面以南最具活力,不但是平民老百姓生活的聚居場所和集市興旺之地,而且靠近桂江與西江河畔,十分便于城內人士的出行及與城外的來往。
????大南“好動” 小南“喜靜”
????盡管兩條道路的規模相差不大,相距亦不遠,兩側均較完好地保留了特色騎樓建筑,但如今游走在大南路與小南路之間,仍不難發現兩者微妙的不同——大南路現還有多家面食店、小吃店以及照相館、鐘表店等日用商鋪開門迎客,來往人流量和車輛也較多;而小南路除了西側的萬秀區文化館以外,沿街店面多以經營玻璃加工和小型廣告策劃為主,顯得較為僻靜。而這樣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條街道從前不同的商業格局。
????早在民國時期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不少日雜商鋪在大南路“風生水起”。其中,名號曾經響當當的洞天商場就坐落于大南路內,鄰近今大東大酒家,是當時梧州市民“一站式購物”的首選之一。據《梧州市志》記載,其前身為洞天酒店,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當時市紡織總公司屬下的新洞天購物中心,營業面積達到2500多平方米,分為三層對外營業,種類涉及針紡織品、服裝、家用電器、金銀首飾、鐘表、照相器材以及糖煙酒副食品等,共有1.5萬多個品種同時供客選購。
????相較之下,小南路向來“低調”,從前多為加工作坊和儲存倉庫所在。比如,《梧州市志》中記述有小南路西三巷在清末曾名牛骨巷,此巷的人家以牛骨制作各種用品而享盛名。民國時期,先后有“惟益”磨粉廠和“萬興祥”磨粉廠在小南路開設,從事面粉加工生產。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蔬菜公司在60年代曾租賃小南路157號作為倉庫,貯存各種咸干菜,鹽業分公司也曾在1979年投資4.3萬元在小南路建成1棟可儲鹽1713噸的鹽倉。(記者 黃穎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