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萬立平 通訊員 陳彩飛 梁燁鈞/文
????2015年底,針對校園詐騙案件多發的現象,梧州學院在各個二級學院、各年級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接受調查的313名大學生中,61.98%被調查者有過自身或身邊同學被社會不法分子詐騙的經歷,受騙類型集中在短信、電話詐騙,業務推銷、兼職、網購被騙等。
????據該調查統計,近兩年發生在梧州學院的詐騙案超過50起,其中涉案金額最高的達21600元,最少的也有100元。校園詐騙案接二連三,大學生們為何會屢屢上當?社會經驗尚淺的他們應該如何提高防范意識?
????詐騙手段不算新鮮
????根據梧州學院的調查,校園詐騙手段以短信、電話、網絡、假冒身份、編造突發事件等方式居多。
????2015年10月29日下午,梧州學院大三學生小李(化名)午睡過后接到一個聲稱是“淘寶”網的客服電話,讓其登錄某網址輸入銀行卡或支付寶賬號等信息進行實時退款。小李填完信息后,頁面上彈出一個需支付3600元虛擬錢幣的對話框,“當時我就產生了疑惑,電話里的客服人員就對我說那是虛擬的,只要按‘確定’就行了。但是我的支付寶賬戶里剛好就是3600元。”小李說,當自己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時,他當即把錢轉到了好友賬戶上,3600元才安全保留下來。
????2015年11月14日中午,兩名自稱是某大學大四學生的女子,來到梧州學院大一學生小張(化名)所在的宿舍,以替一家飾品店進行市場調查和尋找銷售代理為由,向小張等四名學生滔滔不絕地推銷小飾物、充電寶等產品,游說她們以低價進購再轉賣給同學來賺取回扣,小張當即以支付寶轉賬的方式轉出1200元錢購買了這批產品。然而兩名女子離開不到十分鐘,小張等人回想起剛剛發生的情景,兩名女子話語及合同中的種種漏洞,感覺受騙了。然而,當大家追出去時,兩名女子早已不見了蹤影。
????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問卷的學生中,學生受騙金額在1000元以內的占52.4%,但也不乏大金額詐騙案例。
????2015年9月8日,正值開學之際,梧州學院大三學生小趙(化名)接到了自稱學校某部門“領導”打來的電話,讓其次日到辦公室處理事務。次日上午,小趙再次接到該電話,讓其外出購買物品并向其借錢,小趙因故未能及時去到“領導”的辦公室。隨后,“領導”以急需用錢為由,以銀行卡轉賬的方式從小趙處取得13000元錢。小趙稱,“領導”對其工作了如指掌,且聲音酷似其真正的領導,事后與該領導碰面時才驚覺自己上當受騙。
????防范意識有待加強
????梧州學院保衛處副處長梁復明告訴記者,根據梧州學院的調查報告,受騙者往往是自身防范意識薄弱、貪小便宜,這很容易讓騙子有機可乘。
????面對形式多樣的騙術,在校大學生該如何預防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對此,從事學校安全保衛工作多年的梁復明表示,當學生接到以老師、朋友名義借錢的電話時,要問清楚詳情、多方求證,一旦發現是騙局,即刻掛斷電話并馬上報案;遇到陌生人推銷產品并要求進入宿舍的情況,開門前須問清來人身份并查看其個人所有證件,不要貪小便宜因小失大,若發現來人可疑,記住其相貌及行徑,并馬上到所在宿舍樓值班室向宿管員報告;此外,網上兼職信息大多不可信,大學生需謹慎對待,如若需要勤工儉學,可到學校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處尋求指導和咨詢。此外,大學生還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資料,不可隨意注冊、填寫自己的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等私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