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李欣鞠
????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化古跡到鄉村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形成城鄉記憶的有力物證,是城鄉價值的重要體現。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是避免城鄉記憶消失的有力保障。梧州文化遺產積淀深厚,如何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值得引起關注的問題。記者就此采訪了參加“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的文化部門代表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文化遺產走進生活
????在6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上,廣西14個地市和廣東佛山、肇慶、云浮等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8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0多名傳承人的展示展演,使文化遺產“活”了起來,讓傳統文化融入了現代生活。
????在傳承人的生動演繹下,梧州的麒麟白馬舞、鯉魚舞、木犀舞,六堡茶、豬油餅、豆腐渣、紙包雞等制作技藝展示和藤縣獅舞技藝表演、粵劇文化展示等,引起了觀眾們對嶺南文化的興趣。廣西八音、桂南采茶戲、瑤族長鼓舞、杖頭木偶戲、侗族大歌、銅鼓舞、白褲瑤打陀螺、武宣翠鳥舞、壯族天琴藝術、京族獨弦琴藝術等廣西特色民族文化遺產,以及廣繡、醒獅、蔡李佛拳、四會民歌、連灘山歌對唱等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度煥發出活力和生命力。
????文化遺產走進生活,不僅體現在文化遺產日等日益增多的主題活動中,更展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隨著傳統歌舞的代代流傳,傳統技藝的代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深深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
????“用仫佬族刺繡技藝做成的背帶,是外婆送給外孫的滿月禮物,保佑子孫后代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廣西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仫佬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謝秀榮介紹,仫佬族刺繡分為馬尾繡、剪紙繡、平繡三類,馬尾繡繡品主要用于藝術收藏,剪紙繡和平繡手法制作的衣服、帽子、裝飾品等則是廣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日常用品。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制作的披肩等服飾也遠銷海內外。
????除了實用性非遺項目外,歌舞等民間傳統藝術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行走在梧州街頭巷尾,不時可以聽到陣陣婉轉的粵劇唱腔,西江邊上也流傳著水上民歌聲,牛哥戲、牛娘戲在藤縣、岑溪等地經年傳唱,麒麟白馬舞是蒼梧旺甫等地節日演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獅舞,活躍在正月十五、開業等喜慶活動和舞獅擂臺賽上,收獲了“東王獅王”的美譽,還登上了央視《出彩中國人》節目的舞臺,展現了獅藝與雜技、武術、技巧、舞蹈等技術的融合,讓南獅走進了更多人心中。
????保護傳承促進發展
????梧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嶺南古城,孕育了眾多獨特的文化遺產,這些活態生命記憶是城鄉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市把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精神、繁榮文化發展作為歷史責任,切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城市建設,堅持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扎實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據普查,目前全市共登記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民間舞蹈等10個門類17個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條目3705個,其中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名錄17項,市級代表性名錄45項;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9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96人。在開展普查的同時,我市還制作發行了《梧州記憶》等非遺名錄音像、書籍,通過聲光影像記錄文化遺產的原貌、發展進程,推動挖掘、保護和傳承。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文化遺產和傳承人正在逐漸消失和離去,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名聲在外的梧州粵劇,演員和觀眾都出現了年齡斷層,甚至形成了粵劇是老年人愛好的刻板印象。藤縣獅舞獲得了世界舞獅冠軍,登上了央視舞臺,但也沒能改變本地學員減少的趨勢。舞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鄧明華告訴記者,藤縣禤洲醒獅團現在的新學員約20個,多數是外地前來拜師學藝的,本地僅有數名藤縣、岑溪學員。“舞獅要吃得了苦,沒有兩三年的練習和實戰經驗,很難培養出一組有技術有成績的醒獅。”
????不少參加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的文化部門負責人和傳承人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柳州文化遺產也面臨傳承人老化的問題,新人的培養越來越困難了。”柳州市文新廣電局副局長曾飛云表示。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楊慧香說,現在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對祖輩傳承下來的民歌不太感興趣,很多人都不會唱了。廣繡代表性傳承人阮賢娥介紹,刺繡技藝要學習七八年才學得好,還要動腦筋研究針法,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做了四十多年廣繡,希望有人來傳承下去。”
????融入生活還需努力
????文化界人士認為,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要把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將文化遺產變成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更好的傳承和保護。當我們喝著六堡茶,吃著紙包雞,看著粵劇演出,文化遺產就這樣“活”在了生活中。
????作為梧州粵劇傳承人,演員關世杰希望粵劇能獲得年輕觀眾的喜愛,走進更多觀眾心里,讓這項民間藝術能代代相傳。“現在粵劇的觀眾多是老年人,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一些新的劇目、新的題材,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讓他們喜歡上粵劇藝術。”關世杰說。市演藝公司總經理傅家寶認為,粵劇融入生活,要從娃娃抓起,通過粵劇進校園、改良唱腔等多種方式,吸引現代人對粵劇的關注,讓欣賞粵劇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
????藤縣實施舞獅技藝從娃娃抓起計劃,在各中小學開展舞獅操基本練習,在藤縣中專開設舞獅專業,推動更多人學習舞獅技藝。鄧明華說,舞獅技藝要在傳統基礎上堅持創新,才能更好地保持生命力,才能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舞獅技藝創新要有扎實的實力水平做保障,通過學習動物的形神,吸取南北舞獅技藝所長,來設計有看點有難度的新動作。”他表示,藤縣禤洲醒獅團獲得的榮譽,就與每年堅持開發新動作、新難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通過以新技術積極參賽,也打響了藤縣舞獅的知名度,弘揚了地方傳統文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地方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基地,通過發展產業完整保護、活態傳承文化遺產。“梧州的六堡茶制作技藝在廣西甚至全國都有深遠影響,但與同為黑茶的普洱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建議大力推動六堡茶等文化產業發展,保護和傳承好這些文化遺產。”曾飛云說。六堡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潔群也認為,要重點宣傳這項傳統工藝,讓群眾更了解六堡茶,努力把六堡茶產業做大做強。
????“文化遺產不僅傳統,還可以變得很時尚。”文寶齋翡翠博物館館長廖錦文說,梧州可以考慮把金砂玉、六堡茶等元素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創意創作,打造既有文化韻味又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提升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