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予特殊孩子平等的愛
記者作為助教,通過手勢和語言學著與孩子打招呼。 朱曉毅/攝
????如果說成為一名幼師,需要足夠多的愛心與耐心,那么成為一名特教教師,則要在此基礎上付出多十倍的愛心與耐心。9月7日,記者來到梧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體驗特教老師與其他普通老師不一樣的工作。
????特教是重復的過程,重在堅持
????9月7日上午8時,家長們陸續(xù)把孩子送至特教學校,記者隨老師站在教室門口,準備迎接這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們。
????“早上好!”每一個孩子在進教室前,老師都會“攔住”他們,先讓他們學會開口。大聲問好,是記者作為助教,首先跟班主任李柳蓉老師學習的第一課。當老師向第一個孩子大聲問好時,他“沒聽到”,想徑直走進教室。李柳蓉又繼續(xù)笑著面對這名孩子打招呼,并要求他看著自己的口型,跟著自己念“早上好”。
????這次,孩子終于明白自己需要回應,雖然說話含糊不清,但他仍然一遍遍地跟著李柳蓉念,直到每個音節(jié)基本能聽清楚。
????記者留意到,李柳蓉向孩子問好時,都是放慢速度,表情和笑容都略顯夸張。李柳蓉告訴記者,因為這些孩子專注力十分有限,只有通過這樣,才能讓孩子留意到老師的情緒和指令。
????輪到記者“實習”向孩子打招呼。雖然記者表面故作鎮(zhèn)靜,但是心里在不停打鼓,不知道能否得到孩子們的回應。也許是由于記者聲音小、面孔生,孩子略顯羞澀。于是,記者再次鼓起勇氣,學著李柳蓉剛才的示范,向孩子大聲問好。終于,在李柳蓉和孩子家長的提示下,記者聽到了孩子的回應,雖然只是小小一個“wo”的音節(jié),但只要是孩子發(fā)出的,就覺得很滿足。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直到和最后一個孩子打完招呼進入教室,以上過程重復了一遍又一遍。原來,最簡單的一個問候,孩子們也需要反復練習。
????李柳蓉告訴記者,目前,在她的班級正推行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即人性化教育,通過互動、服從指令、獎勵等形式,讓孩子明白生存需求,進而學會生活自理,再慢慢發(fā)展提高。而一天的課程,基本也是圍繞互動、服從、生活整理這三項內容展開。由于才開學不久,因此,教學內容先從基本的禮貌問候開始,向老師問好,向同學問好,先培養(yǎng)孩子的開口意識,做得好就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作為獎勵。
????然而,李柳蓉說,一天兩天的重復練習,在特殊教育中已經不算什么困難,最難的還是:即使今天教會孩子打招呼,隔天也許孩子就忘了,有時辛苦教了一個學期的知識,放完假回來又是從零開始。因此,特殊教育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是重復而且漫長的,必須長期堅持教育。
????特教是一種挑戰(zhàn),需要耐心
????一個班級,八個孩子,就有可能存在八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自閉癥,有的是智力障礙,還有的是肢體殘疾等,每個孩子的病情和嚴重程度都不一樣。李柳蓉表示,面對不同的孩子,老師會遇到不同的狀況,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為此,特教老師的辦公室也專門設在教室里,以便隨時可以觀察到每個孩子的情況。
????傾談中,記者突然發(fā)現(xiàn)李柳蓉的手臂上,有一塊紅腫的淤青。原來,這是昨天她被其中一個孩子咬傷的。至于孩子為什么要咬老師,這個問題,李柳蓉無從解答。“原本和孩子玩得好好的,可能下一秒,孩子就會出現(xiàn)‘暴力’行為,比如打人、撞人等。包括我在內,很多特教老師都受過傷。”李柳蓉分析認為,孩子們的“暴力”行為本意并非是想傷害老師,可能他們想表達一種信任你、喜歡你的情感,只是還不懂控制自己的行為。
????上課被學生噴口水、替學生擦鼻涕、滿操場追著學生跑……這些一般人覺得難以忍受的事情,特教老師都已經習以為常,并且可以從容應對。而很多簡單的知識,普通孩子只要教一遍就可以掌握,特教老師往往需要比普通老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卻往往依然得到的還是孩子茫然的眼神。
????“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教學上的成就感,這也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只要孩子們有一丁點的回應,老師們也會感到莫大的成功,而這也是屬于我們特有的幸福感。”李柳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