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洲村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將具有約三百年歷史的陳家祠堂改造為村史室。
??? 泗洲村團委書記陳賢沖在展示漁民的造船工具手動木鉆。
????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文并攝
????石磨、龍舟頭、煤油燈、老式造船工具……一件件老物件陳列在展臺上,這不是博物館,而是長洲區(qū)長洲鎮(zhèn)泗洲村的村史室。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老物件,是泗洲村的歷史見證,而關(guān)于它們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的,則各有其小故事。
????修舊如舊改造舊祠堂
????泗洲村村史室在今年6月開始建設,于7月完成建設并對外開放。村史室的選址就在泗洲村委會具有約三百年歷史的原“陳家祠堂”,是通過修舊如舊的形式建立的。
????11月5日,記者來到泗洲村委會。村委會的辦公樓是一棟兩層的青磚瓦房。穿過村委會的辦公樓,是一塊平坦的空地,辦公樓的對面有一棟青磚瓦房,這便是原“陳家祠堂”,即現(xiàn)在的泗洲村村史室。
????村史室的外觀結(jié)構(gòu),仍保留著古樸的風格。四根筆直粗壯的頂梁柱,立在房子的中間區(qū)域,房子的上方是木質(zhì)橫梁,由于時間較長,已經(jīng)發(fā)黑。接近房頂?shù)膲Ρ谏?,有色彩仍然保留得很好的壁畫。村史室的門兩邊,是幾塊刻著部分泗洲村陳氏族人姓名的石碑,有清朝末年的,也有民國年間的,可惜由于風化磨損,上面的刻字有些已經(jīng)模糊不清。
????而在村史室的中間位置,擺放著數(shù)張桌子。桌子上擺放著約三十樣老物件,包括漁民的造船工具和捕魚工具、下俚歌文化物件、上世紀梧州恢復龍舟大賽以來泗洲村的首個龍船頭,以及一塊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泗洲大隊糧店”牌匾等等。
????三種文化融于一室
????“村史室主要陳列泗洲村反映農(nóng)耕文化、下俚文化、疍家文化等各種富有歷史價值的舊物品?!便糁薮鍒F委書記陳賢沖表示,泗洲村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為了更好地保護泗洲村歷史文化,長洲區(qū)政府有關(guān)部門出資8萬元建設了泗洲村村史室,并向泗洲村的村民收集各種各樣的老物件。
????“俚……下俚!”陳賢沖打開擺放在展桌上的錄音機,悠揚的曲調(diào)在屋內(nèi)彌漫開來,這便是下俚歌。陳賢沖說,下俚歌是泗洲島上流傳的用本土語言演唱的民間歌謠,被列入梧州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也是泗洲村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所以,村史室將下俚歌以錄音播放的形式進行展示。
????除了下俚歌文化,記者還看到了展覽品中有許多漁民的捕魚工具和造船工具。“疍家漁民是泗洲村最早的原著居民,因此,泗洲村的疍家文化也是很值得一提的?!标愘t沖介紹,盡管現(xiàn)在泗洲村的漁民已經(jīng)搬到南岸的上小河一帶居住,不再沿泗洲村的水岸居住了,但他們?nèi)詫儆阢糁薮宓拇迕?。這次,村委會專門向一些泗洲村漁民收集了一些他們以前使用的捕魚工具和造船工具。
????隨后,陳賢沖拿起一根兩頭系著繩子的木棍和一個木鉆,他介紹,這兩樣東西結(jié)合起來就是漁民造船時候用的手動木鉆,木鉆通過與繩子摩擦,能夠既省力又快速地轉(zhuǎn)動,工作原理相當于現(xiàn)在的電鉆。另外,村史室還陳列展示了大木鋸子和刨子等各種以前漁民造船用的工具。
????記者留意到,展示桌上還有兩套異常寬大的衣服,據(jù)介紹,這是漁民的傳統(tǒng)服飾。這些衣服之所以這么寬大,并非漁民都很胖,而是為了方便漁民勞作。由于漁民經(jīng)常要撐船外出捕魚,而撐船的動作幅度一般都很大,衣服做得大些,撐船的時候就不會被衣服所束縛。
????“現(xiàn)在村史室里已經(jīng)收集了三十件左右的老物件,部分仍保留得比較完好?!标愘t沖說,泗洲村委會還將繼續(xù)向村民收集更多的老物件,并一一保存于村史室,從而更好地向社會各界人士展示泗洲村的歷史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