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斗的先鋒……”
9月2日,面對我們這些來訪者,今年已經95歲的黎廷文依然能清晰地慢慢哼出這首一直記在心中的《黃埔軍校校歌》。黎廷文說,在抗戰的烽火歲月里,黃埔軍校精神及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一直激勵和鞭策著他奮勇前進。
牢記校訓
黎廷文生于1921年,家在梧州市長洲區正陽村,“如果沒有日本鬼子的入侵,也許教師會是我的終身職業。”
1939年,黎廷文中學畢業后,在家鄉的琪山小學(今正陽小學)開始了自己的教書生涯。此時,抗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國民政府號召廣大青年從軍。深受孫中山愛國事跡影響的黎廷文熱血沸騰,當即萌發了投筆從戎、參加抗戰的念頭。
孫中山先生一直倡導通過三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建設強盛國家。黎廷文說,他也一直以三民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引領,因此號召一發出,他便毫不猶疑地前去報名參軍,竭力為國家作出貢獻。
1939年底,黎廷文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設在桂林市李家莊(今奇峰鎮)的黃埔軍校第六分校,成為第18期學員,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作為一名軍校里面的入伍生,黎廷文被編入第一中隊。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莫入斯門”,進入黃埔軍校后,黎廷文學到的第一課就是“校訓”。“盡管當時孫中山先生已經逝世多年,但學校彌漫著濃厚的革命主義氛圍,大家都在學習三民主義和先生遺訓。”黎廷文說,在他的記憶里,學校里掛著孫中山的畫像,張貼著孫中山的語錄。孫中山希望學生們心懷革命精神,能為民族未來而奮斗。“親愛精誠”,這是孫中山定下來的黃埔軍校校訓,這一校訓就是為了激勵每一位學員成為“頂天立地”和“繼往開來”的革命軍人,為創建民主富強的中國提供強大動力。
奔赴戰場
在校學習期間,黎廷文在教官的指導下專心學習了軍事課程和挖戰壕、架橋梁、筑工事、埋地雷等工兵技術。“那時什么也不想,只想快點畢業,早日走上戰場抗日。”黎廷文說。
1942年,黎廷文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31軍135師工兵連當見習排長。1944年春,日本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一號作戰,攻陷湖南衡陽后即由北向南進犯廣西的桂林和柳州。第31軍軍長賀維珍率部固守桂林,黎廷文所在的工兵連駐扎在桂平市金田村。桂柳會戰打響后,國軍大部隊向西轉進,黎廷文隨軍轉移,在途中不慎跌傷了腳。到達河池貢川后,黎廷文因有腳傷無法走路,便負責看管武器彈藥。黎廷文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將武器彈藥運到萬江圩外的一個山洞內藏好,仔細看管直到部隊前來接收,為部隊保全了裝備。
1945年初,黎廷文升任第46軍188師工兵連上尉副連長。此時,局勢已經開始進入對敵全面反攻階段,黎廷文所在的部隊光復了廣東廉江縣后,準備又對遂溪縣發起反攻。8月15日晚上,工兵連里的戰士正準備破壞日軍布設在遂溪縣馬鞍山的鐵絲網時,槍炮聲突然全部停了下來,“原來日本天皇這天已經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我們勝利了!”一剎那,這個天大的喜訊讓黎廷文淚如雨下,他想,孫中山先生爭取民族獨立,建設強盛國家的愿望終于有機會實現了。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第46軍開赴海南島受降。第46軍在海口市秀英港登陸后,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夾道歡迎,道路兩旁店鋪從樓上垂下長長的鞭炮,報喜之聲響個不停。
已經95歲高齡的黎廷文仍然堅持天天讀報。
時至今日,黎廷文仍然深受孫中山先生愛國情操的影響,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堅持每天讀報,了解最新的時事動態,時刻感受祖國發展的新變化。 (圖文/記者 蒙敏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