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通訊員 吳萱
田間地頭,村民在用沼液為菜苗施肥、護理砂糖橘果樹;果園林間,村民們開辟了一個個養雞場……走進長洲區倒水鎮三貴村,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
“第一書記駐村后,兩年不到全村貧困戶從442戶減至52戶,現在離脫貧只差一步路了!”跟筆者說起第一書記甘劍梵時,村委主任董旭堅感慨地說。
甘劍梵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來,村里硬化了入屯道路,建成了人飲工程,還發展起了自己的農牧產業。原先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的貧困薄弱村,變成了擁有百畝姜園、百畝菜園、百畝果園、萬羽活雞的特色種養大村。
“村里黨員雖多,但大家對政策不熟悉,接連錯失致富良機。”回想起剛到村里報到時的景象,甘劍梵感到惋惜。這也讓他意識到,扶貧攻堅必須黨建先行,不僅要搭好班子,還要把支部建在生產一線上,把黨員的帶頭作用真正發揮起來。為了提高新一屆村“兩委”青年黨員干部的帶動能力,甘劍梵建立了學習制度,組織大家定期學習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和政策,研究本村的脫貧工作思路和措施,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發力”的好風氣。
2015年3月,黨員程海昌召集幾名同村外出務工的黨員,在梧州市盛鑫裝飾公司成立了三貴村流動黨員支部,及時為三貴籍務工人員學藝和就業提供服務信息。“我們村委會辦公樓的天花板就是由學藝歸來的村民安裝的。”村支書程兆光說。此外,村里的富寧大肉生姜種植合作社中也成立了黨支部,由駐社黨員為種植戶提供政策解讀、市場引導、融資等服務,收效明顯。近日,村里的種植能手岑柏安正籌劃種植30畝沼液菜,同時他還以入黨積極分子的身份,擔負起帶動五戶困難戶開發產業的重任。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甘劍梵與村“兩委”聯動60多戶農戶,與畜牧業企業合作,先后養殖添生有機雞1.8萬羽、巴馬貢豬400多頭,產值可達400多萬元。產業發展起來后,三貴村建立了電商平臺,和大塘街道辦的灝景玥城社區結對共建,打造“指尖上的扶貧”。甘劍梵和村“兩委”干部負責收集貧困戶的心愿,在灝景玥城社區公眾號上發布,讓社區聯合黨委的黨員認領或發動其他人認領,實現對貧困戶的幫扶。同時,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也可在該平臺上交易,然后由倒水鎮的“精準扶貧順風車”負責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