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見習記者 劉麗 通訊員 覃波
攝影:記者 麥朝樞(除署名外)
作為岑溪市南大門的水汶鎮,交通發達,借助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周邊鄉鎮的商貿、物流中心。2016年10月,水汶成功入選并成為第三批廣西百鎮建設示范鎮,擬用3年時間打造“商貿旅游生態宜居”鎮。
岑溪市水汶鎮山清水秀,環境宜人。(資料圖)???
黃華河,源起廣東信宜,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潯江段北流河的支流。河道上游,小鎮水汶如一顆“綠珠”鑲嵌在兩廣三縣(市)交界處。小鎮面積達215.2平方公里,鎮建成區面積4.46平方公里。鎮總人口6.1萬人,常住人口5萬人,其中,華僑、歸僑、僑眷約3.9萬人,素有“僑鄉”之稱。
作為岑溪市南大門的水汶鎮,中有縣道、207線國道、南水二級公路、洛湛鐵路、岑茂高速公路經過,四通八達,借助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成為周邊鄉鎮的商貿、物流中心;水汶生態環境良好,長期種植綠色、長壽作物,鎮內旅游資源豐富兼有歷史悠久的龍舟文化與牛娘戲曲。2016年10月,水汶成功入選并成為第三批廣西百鎮建設示范鎮,擬用3年時間打造“商貿旅游生態宜居”鎮。
區位優勢構筑商貿強鎮
人們都說水汶雖臨三江而不畏洪水災害,這得益于水汶一直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水汶大橋、城鎮寬廣的綠化道路、聯通鎮內外的交通都是從無到有,靠著一代代水汶人拼搏、合作建設而來。1976年水汶大橋的建成,使得鎮上貨運、出行更為便捷,也將被黃華河分為“河東”、“河西”的水汶鎮區相連;上世紀90年代,憑借著“廣西小城鎮建設示范”建設的先機,鄉鎮基礎建設加快,鎮區街道硬化率已達到80%,并實現了村村通道路,全長68公里,硬化率也達到100%。
商貿,是水汶百鎮建設發展定位之一。
據《岑溪縣文史資料》所載,歷史上水汶與廣東有著密切的聯系。明末清初,大量漢人自廣東遷來,水汶翰田村等楊族的祖先,就是明萬歷年間由廣東英德遷來。而流經境內的黃華河,船只可通廣東往來貿易,也使得人口流動頻繁。
借助區位優勢,依托黃金水道建設,207線國道、南水二級公路經過水汶與廣東朱砂鎮接通,目前,洛湛鐵路已通車,而岑茂高速路將于明年通車,通車后,水汶將成為接通廣東的重要交通南出口,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加快地區聯動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運、陸運優勢,集中、豐富的商品交易市場,水汶也自然而然成為周邊村鎮農貿、交易中心,是村民們趕圩之地。因而,水汶鎮黨委書記覃華清在勾畫水汶未來發展的藍圖時,首先考慮優先發展商貿,“水汶的優勢之一就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作為兩廣交界處,它接壤廣東,交通發達,我們可以發展成為周邊縣鎮的商貿服務中心。”
水汶鎮街區舊貌換新顏。
與周邊村鎮相比,水汶的商貿建設已發展在前。目前,鎮上已建設有4個大型超市,集中商貿市場有2個,還有20間百貨商店,200個便利店,足以吸引兩廣八鎮的居民前來消費。覃華清自豪地介紹說,“基本上大城市超市里有的物品,在我們鎮上超市都可以買到。”覃華清表示,“現在水汶的主導產業有種植業、加工業。我們有大型養殖場1個,松香場1間,皮具、毛織、塑料、電子加工企業30多家,這些工業都可以帶動水汶的經濟發展和建設工業強鎮。”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農業
在水汶鎮翰田村,隨處可見一排排齊胸高的木架布滿了翠綠嫩葉,這些排列整齊的藤架上種植的是特色長壽產品——白玉淮山薯。翰田村有將近200多畝地用于種植淮山薯,目前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淮山薯種植基地。百鎮建設期間,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要求,翰田村結合地方實際,發展種植無公害作物種植,選擇種植本地歷史悠久的淮山、粟米等長壽農產品。翰田種植淮山薯歷史悠久,當地山區地形顯著,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且氣候溫和,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于淮山薯種植。
水汶翰田村的淮山薯種植基地。
“現在全村共有200多畝地用于種植淮山,每畝能產2000公斤左右。”翰田村村支書楊忠文查看著藤架上的淮山薯葉,“每個村都在推廣‘一村一品’,翰田村的特色種植物就是淮山薯和粟米。”
楊忠文說,目前翰田村淮山薯種植已經產業化。淮山種植給村民帶來的是每畝2萬多元的凈收入,而體型大、口感粉糯香甜的淮山薯也已經成為翰田的特色農產品,遠銷廣東等省市。
因地制宜是水汶鎮“一村一品”推出特色農產業的基礎,岑溪市是中國長壽之鄉之一,作為長壽產品的粟米,在水汶有“一碗粟粥,百年壽命”的說法,粟米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硒、氨基酸等元素。楊忠文介紹,現在村里有大概近200畝的地用于種植粟米,如今,粟米種植已成為水汶長的一張名片。同時,粟米種植不僅僅停留在作物種收,由粟米加工制作的粟米粉、粟米油等產品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作為長壽產品增加村民收入。
水汶山多,部分村落處于高山之間,氣候高寒。而地處高寒山區的云會村,是“十三五”貧困村。一進村口,一塊塊掛滿綠油油果實的百香果藤架吸人眼球,田壟間彌漫著果味清香。村支書陳桂泉正在果地里觀察百香果長勢:“現在村里大概有200多畝地用于種植百香果,百香果成本低、護理容易也受到很多農戶歡迎。現在,每一畝產量大概有3000斤,‘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也解決了村民種植的銷路問題。”
云會村氣候環境適宜百香果種植。
云會村一角。
據悉,百鎮建設期間,水汶鎮通過爭取上級撥款、地方財政支持、企業業主自籌等方式統籌投資建設資金,其中,將計劃投資150萬元用于云會村百香果種植基地建設,計劃種植1000畝。將計劃投資120萬元于翰田白玉淮山種植基地建設,計劃種植200畝。
山水人文助力生態旅游
青磚黑瓦、雕花翹角,水汶鎮擁有像石村、良乃、三村、翰田等眾多傳統村落。石村的梁家圍屋,建于清末民初間,單圍而形成的半月形內環房屋,前有青池,屋內博古、卷草、鳥鵲等灰塑惟妙惟肖,中嵌色調鮮妍或凝重的壁畫,或以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為題,無聲地記錄了中國傳統村落的盛世興衰。
被列入廣西旅游發展格局中桂東祈福感恩精品旅游線的水汶鎮,旅游資源豐富,借助交通優勢,在百鎮建設規劃中,水汶鎮未來將以天龍頂山地度假旅游區為品牌,重點建設石廟景區、石根山景區和“五世衍祥”牌坊景區,并整合石村、良乃、三村、翰田等傳統村落旅游生態資源,打造生態旅游產業。
有百年歷史的水汶圩門樓。
道教文化傳承地——石廟山景區。
坐落在南祿村的“五世衍祥”牌坊,歷經百年風雨,是清同治皇帝為嘉獎水汶鎮南祿村劉運昌一家五世同堂而立,從坊身朱漆小楷、頂飾翹角飛檐,精美生動的人物、花鳥灰塑上,依稀能看出當年五世同堂一族的人丁興旺,五世同昌,重孝興睦。據水汶鎮百鎮建設規劃,“五世衍祥”牌坊公園預計2017年動工修建,計劃投資500萬元,依據牌坊舊址,打造休閑養生主題公園,并結合周邊天龍頂、石廟山、投入1000萬元進行傳統古村落修復,并結合各傳統村落特色農產業,利用生態旅游資源,打造成水汶生態旅游精品線。
坐落在水汶南祿村的“五世衍祥”牌坊。
“家庭和睦人康寧,少如春筍竹長青”,馮榮桂用自編自演的牛娘戲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滿足。牛娘戲,是岑溪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說唱、娛樂性強,一直深受當地居民喜愛,在當地群眾基礎深厚。馮榮桂自小便在家鄉牛娘戲的韻律下成長,1982年,19歲的馮榮桂到市戲曲院校專業學習牛娘戲,隨后進入牛娘戲表演團隊,1986年,團隊解散后,他便回到家鄉水汶重組農村牛娘戲文藝隊。現在,他是水汶誼眾文藝隊隊長,這是一支由村里戲曲愛好者自發組織起來的文藝隊,承接了鎮上大小喜事、節日牛娘戲節目排演。
“水汶的牛娘戲歷史悠久,那時候牛娘戲就是我們惟一的娛樂,到晚上村民會相約一起看牛娘戲。雖然現在學戲的年輕人少了,可是我們還是要把這個戲繼續唱下去,傳承下去。”馮榮桂說。現在,水汶牛娘戲在戲曲愛好者的堅守下,美譽也傳到省外,水汶誼眾文化隊還不時到廣東演出,與其他地方牛娘戲團隊切磋交流,成為水汶百鎮建設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在馮榮桂眼中,這幾年來,水汶的街道越來越干凈、通暢,趕圩日也越來越熱鬧,鄉民生活蒸蒸日上。明年1月,岑信高速路將建成通車,并途經水汶,這條聯通兩廣的高速路將給水汶商貿旅游帶來新的勃勃生機。馮榮桂用自編自譜的牛娘戲《南國又添絲綢路》來表達自己的喜悅——“鞭炮鑼鼓,震天響呀,兩廣人民喜洋洋,喜洋洋。千家萬戶奔相告呀,人潮似海彩旗飄。”
據悉,在百鎮建設規劃里,水汶鎮計劃從2016年至2018年三年時間內進行自治區百鎮示范工程建設,計劃總投資12412萬元。其中,2016年計劃完成投資4630萬元,包括鎮區街道改造工程,排水渠建設、道路綠化等在內計劃投資700萬元;此外,還將投資800萬元用于精品商業街打造,對吉垌(一、二街)鋪面進行商業包裝,目前工作進展已啟動,正對鋪面線路進行整理改造,此外,對舊文化一街、二街、三街等進行特色民俗化立面改造,文化包裝,未來這些街道將成為集商業、古街民俗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步行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