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杜加加)2011年,我市獲得“廣西綠化模范城市”稱號并成功摘取廣西第一個“國家森林城市”牌匾后,持續深化森林城市建設,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城鄉綠化水平和城市生態文明水平。如今,梧州城鄉四分之三的土地覆蓋著森林,牢牢把守著“廣西最綠之地”。
????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立市”的理念,并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花園城市作為城市建設“三部曲”,著力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環城森林景觀提升工程、城市建成區綠化工程,全面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使林業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市各地通過依山造綠、見縫插綠等方式,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平均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在農村地區,村屯周邊500米范圍的宜林地、進村道路和村屯主要道路兩旁,以及農戶庭院、房前屋后,普遍種植了護村林、護路林、護宅林,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的鄉村生態格局。據林業部門統計,截至今年11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5.85%,森林蓄積量為4930萬立方米。
????豐富的森林資源促進我市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成了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圍繞松脂加工、木材加工、香料香油加工、林下經濟、森林旅游五大優勢產業,以及花卉苗木、竹藤芒加工、森林食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四大特色產業,全市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培育了梧州松脂、日成林化、三威林產等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據統計,2015年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465.95億元,其中人造板、松脂加工量以及八角、肉桂等林產品產量居廣西前列。
????在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方面,我市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接連開展全市范圍內的古樹名木普查與保護,建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廣泛開展生態科普宣傳活動,使森林生態文化與歷史文化、道德文化、自然文化相融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目前,我市已建立起白云山公園、太和花園、圣文園等生態科普宣傳基地,建立了蒼梧縣飛龍湖、藤縣太平獅山兩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岑溪天龍頂、吉太和藤縣小娘山三處自治區級森林公園,新建蒼海濕地公園也已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復。與此同時,全市各級各部門每年都組織開展義務植樹、綠地認建認養認管、村屯綠化等活動,義務植樹盡責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并由此建立了一批由社會團體、社會群體和企業等力量主導建設的紀念林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