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羅銀妮 通訊員 黃毅崇
????12月22日凌晨,濃濃霧氣中頗有幾分寒意,迎著昏黃的路燈,覃立旺開始了當晚的工作。
????覃立旺身著紅色反光工作服,戴上測漏儀,拿著長長的聽漏器,在百花洲片區慢慢挪步細聽。工作的行程幾乎是一步一停,覃立旺還要時不時趴下身去,耳朵緊貼地面,去捕捉、分辨地底下的滴漏之聲。
????覃立旺是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測漏組組長,職責就是這樣在城市的下半夜里摸索前行,用腳步丈量著25.3平方公里的岑溪城區,用耳朵維護著146公里的供水管網。七年來的磨煉,他練就了隔地聽漏可“精準確定漏點,誤差不超一米”的高超技能,被稱為“測漏神探”,今年11月份被評為“廣西工匠”。
????半路出家練成“測漏神探”
????供水管道測漏既是一項技術活,又要有豐富的經驗,但覃立旺干這一行實際上是半路出家。岑溪城區供水管網大都建于上世紀80年代,受當時的技術標準、施工條件等因素影響,不少地方的終端水壓偏低。隨著城區拓展,供水壓力偏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供水公司也一直采取改進措施,還曾從南寧、廣州請來測漏專家對供水管網進行診斷,但花費不少,效果卻始終不明顯。
????面對困境,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測漏組,立足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出路。當時覃立旺已經50歲,是供水管網維護員,他主動請纓挑起重擔,成為公司第一個測漏領頭人。
????測漏是個“偏門”行當,沒有地方培訓,也沒有系統的技術資料,全靠自己悉心摸索。起初嘗試獨立測漏時,環境條件簡單處覃立旺聽得出來,能探知管道漏水的大致范圍。但是,城市地下管線復雜,要確定一條水管上的漏點實在太不容易,他經常連指幾個地方挖下去都找不到漏點。管道維護挖了填、填了挖,人力物力耗費不少,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難免招來抱怨之聲,這讓覃立旺難堪,也激發了他潛心鉆研的不服輸勁頭。
????于是,覃立旺對照著資料圖確定看不見的地下管道方位,每到夜深人靜時分就沿著管道走向挪步、細聽,聽到可疑動靜時就趴到地上,耳朵緊貼地面細聽,反復比較、尋找細微的滴漏之聲。這樣的測聽過程費力、費神,不能快更不能急躁,一個晚上工作,從零時到凌晨5時往往只能走三五公里。“測漏一般要到午夜后才開始,如果早了,路上行人的腳步、車輛行駛產生的噪音都會影響測聽。”覃立旺說。
????如今,從600毫米的粗管到25毫米的細管,從深埋地下一兩米到三四米,漏不漏水、漏水有多大,他一測聽便能說出個概況,細聽后確定的漏點誤差大多不超過一米。
????“我們要做的就是挑起責任”
????“測漏工作很辛苦,但一想到能為用戶減少損失,為公司避免浪費,為城市節約水資源,再苦再累也值得。”覃立旺的話簡單樸實。身為測漏組組長,他憑著“三分靠技術、七分靠責任”的工作態度,啃下管網漏水難題,培養測漏接班人守護城市供水。
????去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公司接到電話報告某單位二層樓以上無水,覃立旺顧不上外面的寒風冷雨,立即帶領測漏隊員對該單位所處片區的所有管道進行巡查。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排查,他們發現一條排水暗渠的出水量大,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覃立旺,漏點就在這一區域的管道上。他馬上啟用聽漏器進行檢測,由于供水管道與排水溝正好緊挨著在同一走向,管道的漏水直接排到了溝里,隔著地面根本無法捕捉到漏點,需要進入排水溝逐一排查。地下排水溝常年封閉,里面可能存在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但覃立旺來不及多想,穿戴好安全防護裝備就往排水溝里跳。排水溝里氣體難聞、行動不便,短短百米的距離,他花了近三個小時一個點一個點地測聽,終于找到了漏水點。
????覃立旺“測漏專家”的名聲越來越大,小區用戶一旦為漏水所苦,他隨叫隨到;天等、鐘山等供水公司供水管網出現難題,他熱心幫忙、義務“出診”。為什么這么拼?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他用樸素的話說:“眼睜睜看著水漏掉,我心疼。”2009年至今,覃立旺帶領測漏組成員平均每年測出的管徑25毫米以上的漏點都在60處左右,每年為公司挽回水費損失40多萬元,而供水管網漏失率從38%下降到18.5%。
????為了更好傳授測漏技術,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創建了覃立旺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培養建立了一支技術過硬的測漏隊伍。截至目前,覃立旺培養出能獨立上崗測漏、維修的技術人員達30人。
????如今,午夜的測漏路上,覃立旺的身邊還多了三名徒弟。他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告訴學徒,測漏員維護著一方百姓的水脈暢通,責任重大,必須要勤走、多聽、靜心、主動,打磨練就扎實的測漏本領。“城市離不開測漏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挑起責任,為城市供水‘聽好診把好脈’。”覃立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