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曾燕 通訊員 朱慧倩
????“去年自家種了7畝多的富硒水稻,畝產達到500多公斤,目前已經賣出2000多公斤,光水稻這一項收入比往年增加了3000元。”龍圩區大坡鎮夜村村村民萬桂深說。在他看來,近年夜村村通過“清潔鄉村”和“生態鄉村”建設,不僅村容村貌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富硒水稻和馬尾松產業的帶動下,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夜村村位于大坡鎮西南部,是一個山多地少的邊遠小山村,2200多名村民分成14個小組,全村耕地面積1450畝,而林地面積達到1400多公頃。當地農民“靠山吃山”,林業經濟有較好基礎,但由于產業小、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制約,村民收入增長緩慢。
????改變發生在“美麗梧州”鄉村建設活動開展以后。駐村第一書記、包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宣傳“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的意義,讓群眾的觀念從“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村里外出創業人士也紛紛資助村里硬化村道、增加設施、綠化美化等。目前,該村干部群眾投工投勞完成了村道、排水渠、籃球場、路燈等硬化、亮化工作,村道兩旁還種上了清香四溢的玉蘭花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夜村目前富硒水稻種植規模為300畝、馬尾松700多畝。去年在鎮政府的扶持下,村里成立了富硒米和馬尾松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供銷服務。”夜村黨總支書記黎冠輝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讓夜村村的農產品品質更好、銷路更廣,也讓它成為龍圩區八個宜居鄉村示范點之一。春節期間,村“兩委”還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召開返工務工人員新春座談會等活動,發動村民捐款,籌集了7000多元用于“宜居鄉村”活動。
????賞心悅目的生活環境讓人們對增收致富有了更強的勁頭。隨著“宜居鄉村”活動的推進,今年夜村將引導更多村民種植富硒水稻,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大坡鎮鎮政府計劃今年在夜村投資60萬元,與溫氏集團合作建設兩個專業養雞大棚,幫助更多村民脫貧致富。“以前村里矛盾多,還荒廢了不少田地。現在有了政府的幫助,村里環境越來越好,大家將更多精力放在種養上,以后的生活更有盼頭了。”萬桂深由衷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