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源越來越少已經成為困擾傳統體校發展的一大難題,以致我市體校在校生數量大幅下滑,很多體育項目人才青黃不接甚至斷檔。相關人士建議,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確保運動員升學、食宿等基本待遇得到落實,同時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聯姻”,走體教結合之路,破解體校生源減少、后備人才匱乏的困境。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市成立梧州市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主要從事青少年業余體育訓練工作,挖掘和培養優秀體育人才。目前,市體校在訓運動員共400余人,其中寄宿運動員100多人、走訓運動員300人。但是,由于辦學條件差、運動員缺乏保障、訓練場地少等原因,市體校一直未形成有效的運動員培養機制,因此招生更加困難,導致我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缺乏現象越來越嚴重,市體校向自治區輸送優秀運動員的比例也呈現下降趨勢。
對于體校面臨的困境,市體校校長左兵表示,現在不僅體校,全市競技體育發展都面臨人才儲備不足的難題。他介紹,體校生源少的主要原因,在于運動員讀書升學問題得不到協調解決,以及基本待遇等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此外,競技體育培養機制不健全、運動員訓練時間不足、標準體育設施供給匱乏也導致運動員提升緩慢。
“如果我們在挖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同時,保證孩子們的文化課學習,讓孩子不用為升學、食宿發愁,那么就會有更多家長愿意讓孩子來參加體育訓練。”左兵說。相關人士認為,傳統體校的訓練模式必然要走體教結合道路,體育部門應與教育部門加強合作,解決好文化教育問題,讓在訓運動員兼顧好體訓與文化課學習。同時,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資金投入,落實在訓運動員的伙食、住宿等基本保障,增加體育設施供給,滿足運動員的訓練需求。
目前,市體育局正積極探索體教結合發展之路,計劃在市綜合訓練館北側建設集食宿、學習、訓練于一體的“三集中”體育運動學校,青少年運動員可在校內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課學習,同時參加體育項目訓練,為推動我市運動員隊伍建設以及競技體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梧州日報 記者 曾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