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市綠化處的工人為蝶山二路的一棵海南蒲桃樹掛藥袋,防治病蟲害。記者 吳艷虹 攝
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吳艷虹 通訊員 高遠)天氣漸暖,目前正是植物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刻。為了更好地迎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復檢工作,近日,梧州市園林綠化工程處(以下簡稱“市綠化處”)抓緊時機,在全市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今年,市綠化處將采取掛藥袋的方式,為梧州市區重要路段蟲害較嚴重的2000多株行道樹進行病蟲害防治。相關人員提醒市民,切勿亂摸亂碰亂扎藥袋。
市民請勿觸碰藥袋
3月24日,在蝶山二路月桂花城小區對面,市綠化處工人正在給沿線每一棵海南蒲桃樹掛藥袋。工人們首先在距離地面3米高的樹干處釘上釘子,然后把一個裝滿農藥的藥袋掛上釘子處。
“農藥是我們自制的,通過樹木的蒸騰拉力作用,這些農藥將被輸送到樹木每張葉子,最后達到使吸樹葉汁液的害蟲中毒身亡的目的。蟲害防治效果達到后,我們將撤走藥袋。撤走藥袋時,我們會用蠟、泥巴或木屑把孔口封閉,注藥孔兩個月左右即可愈合。”市綠化處工人黎先生介紹,一般情況,樹木20天左右可以就吸收完袋中的農藥,吸收稍差的要一個多月左右。為了市民安全,工人們通常把藥袋掛在人手難以觸碰的高度,并且會貼出告示,提醒市民不可隨意亂碰,如果市民不小心碰到了,要及時用清水清洗。不過,市民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這些農藥是稀釋過的,濃度不大,農藥種類也不是那種國家禁止的高殘留高毒的農藥。
據市綠化處維護科負責人林震介紹,目前,該處正在對蝶山一路、二路海南蒲桃樹進行蚧殼蟲防治。蚧殼蟲是城市園林綠化中“五小害蟲”之首,種類多、危害大,梧州市內的蚧殼蟲主要種類有吹綿蚧、龜蠟蚧、白蠟蚧和粉蚧等。這些害蟲的蟲體上有蠟質分泌物,常群集于枝、葉、果上。這種蟲以針狀口器插入花卉葉、枝組織中吸取汁液,造成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誘發煤污病,危害極大。而且,蚧殼蟲的抗藥力強,一般藥劑難以進入,防治比較困難,一旦發生蟲害,不易清除干凈。
“目前蚧殼蟲正處于卵盛孵期到若蟲期之間,蚧殼尚未形成或增厚,對藥物敏感,防治省時省力,而且效果好,所以如今是防治的最佳時期。”林震說,通過修剪樹枝減少蟲源,增加樹木通透性,并采取掛藥袋和噴藥車噴灑農藥等方法,就能綜合治理蚧殼蟲。接下來,綠化部門還將對桂江一路、二路和阜民路的盤架子,龍山路的秋楓,步埠路和大學路的海南蒲桃樹,龍圩區龍城路的芒果樹等,實施病蟲害防治工作。
防治病蟲害效果漸顯
據了解,前幾年,位于新興一路的仁緬子樹受白蛾蠟蟬侵害嚴重,即使噴灑農藥,還是多次出現白蛾蠟蟬分泌物飄灑街頭造成“飛絮滿天”的情況。從2014年起,市綠化處采取掛藥袋的方式進行防治,2015年蟲害有所減少,2016年效果比較明顯,上述路段不再發生“飛絮滿天”情況了。今年為觀察期,新興一路的仁緬子樹是否繼續掛藥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據悉,梧州市區的行道樹較多是二三十年前種下的老樹,樹木長勢較差,加上外來樹種帶來病蟲害、汽車尾氣污染、開辟工地引致空氣粉塵顆粒多等原因,防治行道樹病蟲害遭遇了多個方面的困難。如蚧殼蟲品種較多,白天人流量和車輛流量多,街道狹窄,以及樹木離居民樓近、宵夜大排檔通宵營業等,導致蟲害防治難度非常大。如今對行道樹采取掛藥袋的形式進行病蟲害防治,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遇到的客觀困難,也使得綠化防蟲工作更有效率地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