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李求知 華萍
????“好——好——好!”3月23日,梧州市第二屆中小學師生粵劇粵曲大賽中學組比賽落幕之時,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張福偉連聲為比賽效果叫好。中國曲藝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大賽評委羅國樑也動情地表示,在粵劇日漸式微的今天,能看到那么有生機、活力的青少年粵劇表演,“感到很欣慰、很開心”。
????傳統粵劇有了校園版本
????“我聽懂了唱什么,也認出了包公。”市第四中學初一學生鄧璇怡笑著說。鄧璇怡是中學組大賽的觀眾,市第十一中學的原創劇目《粵劇臉譜展新姿》讓她印象深刻。
????《粵劇臉譜展新姿》確實讓觀眾耳目一新。“人稱鐵面包青天,一個八卦描額上,代表夜斷陰時日斷陽……”現代打扮的少男、少女擔任主唱,解說臉譜知識的唱詞用粵曲唱腔娓娓唱來,描紅繪綠的大花臉輪番上場為唱詞作注,間或夾雜富有表現力的武打動作。粵韻妙、演員俏、動作險,臺上霓裳搖曳,臺下掌聲陣陣。“融合唱、念、做、打各行當,巧妙的表演形式消減了粵劇的‘年代感’。”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教師、大賽評委謝偉新如是評價該劇。
????讓青少年聽懂粵劇,得讓粵劇說“少年話”。創新粵劇表演形式,給傳統戲劇穿上時代“新衣”,漸成校園粵劇粵曲的創作自覺,這從大賽部分節目中看出端倪。長洲區大塘小學創編的參賽劇目《字海趣游》中,“一塊塊離離合拼出巧思奇思,曾經先哲們費心機,人言是信,土也為地……”伴著粵曲小調《娛樂升平》韻律,四名小學生唱出漢字結構的造字妙趣。活潑的旋律搭配俏皮的歌詞,戲曲、漢字兩種文化的融合,碰撞出粵劇的“校園范”,贏得了滿堂喝彩。該校藝術教研組組長李娜表示,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詞新編粵曲,學生才能聽得懂、唱得出。
????傳統曲調與文學、現代歌舞等文藝形式搭配,跨界融合讓粵劇校園味更濃郁。羅國樑、謝偉新都認為,戲劇是具有很強包容性的藝術形式。吸收采納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化、表演形式,創作提升傳統粵劇的曲調、唱詞,無疑是粵劇進校園的“正確打開方式”。市群藝館副館長、大賽評委歐佩瓊也指出,美的舞臺效果、活的表演形式易于學生欣賞和傳習,讓傳統粵劇與時俱進,利于傳統藝術的弘揚和傳承。
????校園粵劇唱出梧州好形象
????在市第一中學劇目《白龍關》(下卷)表演進行時,該校學生陳鏡安單膝跪立舞臺中央,轉動頭部甩水發,長辮子轉出黑圓圈,全場喝彩連連。表演結束后,陳鏡安許久不愿卸下濃重彩妝。他說,學習粵劇演唱、身段雖然只有一個月,但粵劇的神韻令人著迷。
????傳統文化是具有感染力的。大塘小學師生彩排《字海趣游》時,20多名學生主演吸引大批同學圍觀、跟唱。事實上,粵劇獨特的魅力也有忠實的學生“粉絲”。市第五中學劇目《穆桂英掛帥》主演學生黃櫟程身穿藍色戲服扮演穆桂英,把手中的紅纓槍耍得干脆利索,飛旋的紅纓槍活像一朵盛開的花兒。小黃學粵劇的功夫下得深,從小學開始便一直跟著專業老師學習,她感言“粵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不斷吸引我去學習更多”。同樣,擔任《白龍關》(下卷)主演的一中學生蒙甜甜也有粵劇底子,她習慣演出前賞析劇目的故事和人物,為的是在臺上把人物演得更傳神,把情感表達更到位。
????學習粵劇,品賞粵劇,借表演藝術傳達情感、引發觀眾共鳴,學習、表演粵劇對學生的影響,不止是提升了藝術造詣,還在于潛移默化涵養道德品行。在本次大賽中,《美德少年贊》《歌唱梧州心歡慶》等節目富有鄉土元素,梧州的美景和好人好事變成朗朗上口的唱詞,羅國樑為此感到開心。他說,梧州秀美山水、歷史人文可以成為粵劇舊曲新編的好素材,希望業內人士創作更多富有梧州特色、適合青少年傳唱的新編曲目,彌補部分傳統粵劇曲目不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缺陷。
????其實,借助傳統粵劇獨特的藝術形式、文化魅力,引導青少年唱出家鄉美、人情美,進而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是戲劇藝術人士的期望,不少戲劇人士正為此不斷努力。張福偉說,希望戲劇文化進校園形成機制,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抓出示范學校,以點帶面讓粵劇好聲音傳唱校園。他同時建議,把歷屆中小學師生粵劇粵曲大賽優秀獲獎劇目打造成校園粵劇粵曲精品,爭當廣西戲劇文化進校園的“領頭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