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李玉瑩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從近期先后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和首屆志愿服務公益展示交流會等活動可以看到,各種民間組織、社會團體自發成立的志愿服務組織不斷增多,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志愿服務的領域也逐漸拓寬。
????隨著志愿服務組織系統不斷完善,梧州市民對志愿服務的需求和期許也在不斷變化。如何打造規范化、專業化的志愿服務組織,讓志愿服務事業開出燦爛之花,愈發受到我市社會各界關注。
梧州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志愿服務大隊在商場內開展急救夜學堂活動。(資料圖)李玉瑩/攝
????打造專業隊伍完善服務內容
????“如何更好地幫助他人,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這是許多志愿者都在思考的問題。事實上,想要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僅僅靠志愿者付出熱情和時間還不夠,更需要提升志愿者的專業技術。
????梧州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志愿服務大隊是一個致力在群眾中推廣自救互救技巧的志愿服務組織。該志愿服務大隊培訓老師李青說,如果志愿者的急救措施不到位、不規范,可能會對受助者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應急救護志愿服務大隊的志愿者必須通過專業培訓,才能為市民提供急救知識傳授和急救體驗指導。“志愿者只有自己掌握知識,發揮專業力量,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李青說。
????梧州市紅十字會心理救援隊同樣也是一支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隊伍,承擔災難及突發事件受災人群的心理救援和疏導,開展心理康復培訓等志愿服務工作。在該心理救援隊總顧問梁潔華看來,“志愿服務組織的專業性除了專業人才儲備外,設定志愿服務的專業方向也很重要。應該通過持續的專業培訓,提升志愿者的素質和技能,從而讓志愿者們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事實上,專業的志愿服務,不僅能更好地服務市民,也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其中。如今,不少志愿服務組織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不斷拓寬志愿者的招募形式和范圍。
????梧州市博物館開展志愿者講解員培訓班已經有兩年時間。據該館陳列宣教部的講解員溫玉姬介紹,過去,博物館僅招募7歲至12歲的小朋友作為小小講解員。隨著志愿服務的開展,不少普通市民也希望可以加入講解員行列,一來可以鍛煉自己,二來通過這樣的機會去了解博物館文化。于是,今年,市博物館將招募志愿者講解員的年齡段拓寬為7歲至50歲,并計劃通過走進校園、網上招募等方式,招募更多熱愛博物館文化、有表達欲望和能力的志愿者,共同將本土文化進行推廣。
“萌獅行動”公益項目團隊走進社區開展公益活動。(資料圖)羅成飛/攝
????創新籌資方式解決成本難題
????以往,人們總認為志愿服務是盡義務獻愛心,不與資金問題掛鉤。實際上,盡管志愿者不計報酬,但志愿服務是有成本的,志愿服務組織的日常運作、志愿活動的開展,或多或少會產生費用,因此,如何解決資金問題,關乎志愿服務組織能否長久發展下去。
????成立13年的梧州市公益群,作為一個“元老級”的義工組織,在資金問題的解決方式上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
????梧州市公益群的創始人之一劉先生介紹,該公益群成立初期,為避免每次活動都要籌資,組織者曾提出以群內成員每人每年上交10元會費的形式作為固定幫扶資金。隨著該公益群成員慢慢增多,開始有人對這種籌資形式提出質疑。隨后,該公益群在意識到此種籌資方式不妥后,主動將會費退還,并于2007年采取成立專項“基金會”的形式,解決活動資金問題。
????目前,梧州市公益群成立了扶老助殘、助學幫教等10多個幫扶小組,每個幫扶小組均設立單獨的資金賬戶,由組員固定交錢,作為每個小組的幫扶基金。此外,該公益群還利用平時活動的尾款和個別成員多交的錢,設立公益基金,遇到某項幫扶行動需要大筆支出或某個幫扶組幫扶資金超出預算等情況時,這筆基金將作為應急資金使用。為確保每筆款項落到實處,該公益群設立會計、出納等崗位,對資金收入和支出進行管理,并進行實名制登記,將每筆款項的流向及時向成員進行公布。
????劉先生告訴記者,這種形式不但能確保成員自捐款項一分一毫都投入到公益行動中,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規避資金風險。由于群成員的生活水平不一,考慮到讓志愿者既出力又出錢,容易影響一些人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因此,梧州市公益群并不要求每位成員都必須參與自捐。
????記者了解到,除了梧州市公益群,設立“基金會”也逐漸成為本地一些志愿隊伍籌資的一種新探索。如梧州日報社計劃與梧州市紅十字會攜手在梧州零距離網設立愛心直通車基金會,面向廣大網友和單位組織籌集資金,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
????除了強化內部管理,成立專項基金會,充分利用自籌資金外,部分志愿服務組織還通過打造優秀的志愿服務項目和服務品牌,以爭取政府資金支持,吸引資金投入。
????梧州學院在2015年成立公益創業項目“萌獅行動”,通過舞獅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在讓更多的兒童可以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結合舞獅文創產品和舞獅文化旅游線路開發,形成“傳統舞獅文化+公益+文化創意+旅游+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據該公益項目負責人羅成飛介紹,該項目依托高校,初創期通過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獲得資金支持。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產品開發所需的經費問題,項目組計劃通過眾籌和融資等方式解決。
????取得“合法身份”促進有序發展
????記者在梧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市民政部門進行登記的社會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共有1400多個,但是志愿服務組織不足10個,包括玫瑰公益協會、禁毒志愿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紅十字會社會服務中心等。除此之外,本市還有許多開展志愿服務的民間組織并未在民政部門登記,這就意味著,它們仍未取得“合法身份”。
????據梧州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科科長張耀輝介紹,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進行登記注冊后,意味著社會組織具備完備的法人資格,可以開設獨立銀行賬戶,接受社會捐贈,可以刻制公章,申領正規發票等。“我們還會對社會組織進行監管,并根據社會組織的業務能力、開展業務的情況等進行年審,評估其是否具備資質。如果不按章程操作,將限令整改。”
????為了團隊的長遠發展,大部分志愿服務組織都想向合法化、規范化方向靠攏,但缺乏資金、缺乏專職人員管理等問題使得它們被擋在門檻之外。不過,隨著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張耀輝表示,按照以前的規定,社會組織若想在民政部門進行注冊登記,必須首先找到業務主管單位,然而很多單位不愿意“接收”,因此,大部分民間組織想取得正式資質困難重重。為改善這一現狀,2013年,梧州市民政部門降低門檻,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可由民政部門直接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在依法登記的基礎上,民政部門將加強對社會組織的依法監管。
????今年梧州市還計劃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培育社會服務類、公益組織類的社會組織,由民政部門指導其成立辦公場所、培育專職人才、完善規章制度等,使其合法化、規范化,促進社會組織活動公開透明,為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