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羅銀妮
????今年清明節已經過去。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在梧州,文明、環保的拜祭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人們掃墓仍習慣燃放鞭炮、焚燒紙錢,使得各處灰燼遍地,甚至出現清明時節“火紛紛”的情況。
????如何讓人們多獻鮮花、少燒鞭炮紙錢,如何將清明節傳統文化和民俗與現代文明活動結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值得我們深思。
????文明方式漸被接受
????傳統拜祭仍為主流
????在今年清明節期間,記者走訪松鶴園和仙風山公墓園發現,隨著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綠色殯葬方式,鮮花拜祭等文明拜祭方式已逐漸被人們熟知并接受,但燃放鞭炮、焚燒紙錢、擺供品等傳統拜祭方式仍是主流。
????4月4日清明節,記者沿著松鶴園走一圈,園內鞭炮聲此起彼伏,各拜祭區煙火不斷,空氣里彌漫著燃放鞭炮和焚燒紙錢的氣味。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傷人及環境污染情況,園方安排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拜祭區巡查,引導市民到鞭炮池燃放鞭炮,同時準備大量鐵桶供祭掃市民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使用,并增加保潔員清掃拜祭活動產生的垃圾。
????據了解,清明節期間,我市發生十多起山火,主要是上山祭掃群眾用火不慎,在燃燒鞭炮、煙花或紙錢時引燃周邊枯草等可燃物所引起的。所幸,這些山火都被及時撲滅,未發現有人員傷亡。燃香燭、放鞭炮等寄托哀思的傳統方式,已演變成森林火災的最大隱患。
????可喜的是,在拜祭人流中,采用文明拜祭方式的人越來越多。手捧鮮花走進墓園的祭掃市民增多,比起燃燒紙錢留下的灰燼及燒香時的煙霧繚繞,鮮花的馨香與莊嚴肅穆的墓園顯得更為和諧。松鶴園持續開展的“鮮花換鞭炮”“思念墻”活動反響不錯,市民咨詢率和參與度逐年提高。在“壯族三月三”和清明節期間,700多束鮮花被換走,“思念墻”上也貼滿思念寄語。
????此外,記者獲悉,自2013年自治區民政廳舉辦骨灰撒?;顒右詠恚沂袇⑴c人數逐年增加,至今已有近100名逝者家屬報名參加。“在花壇葬、海葬等綠色殯葬方式參與度上,南寧、北海等地報名人數大概是梧州的兩倍多,參加者多是市區市民,縣(市)較少。受客觀條件制約,目前梧州并不具備開展這些活動的條件。”松鶴園有關負責人雷先生介紹。今年,市民政局加大宣傳力度,清明節期間松鶴園各處張貼綠色殯葬宣傳冊、掛畫,并長期接受市民咨詢、報名有關活動。
????清明不忘緬懷先烈
????豐富發展節日內涵
????自古以來,清明節不僅拜祭先人,也尊崇英烈。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彭志創認為,清明是祭祖的時節,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緬懷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民族英雄以及具有優秀民族文化品質的先賢,這為清明節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
????彭志創還認為,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節日,也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文化。在拜祭先人的同時,緬懷革命烈士,感恩現在的幸福生活和富強國家,能增強人們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清明節期間,我市不少機關單位、學校、社區到珠山紀念碑廣場組織開展祭掃活動,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傳承先烈的英雄精神。黨員、團員們學習革命烈士流血捐軀的斗爭故事,靜立默哀、敬獻花圈,寄托緬懷之情;不少梧州革命烈士的后人家屬來到市烈士陵園,在烈士墓碑前肅立靜哀,深情鞠躬,并輕輕放上一束菊花,追憶他們光榮的一生;市文明辦也倡導各中小學生參與“網上祭英烈”活動,為先烈獻一束花、寫一句感言表達緬懷之情,引導學生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精神。
????緬懷逝者,重在真誠;拜祭先輩,貴在“走心”。時代不斷發展,清明的文化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燒鞭炮、紙錢等傳統拜祭方式也經一代代傳承下來。對此,彭志創認為,去除殯葬陋習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刀切”,我們在保持對傳統風俗尊重的同時,應倡導文明、有序、健康、環保的祭掃方式,讓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與現代文明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明文化的內涵,讓清明節更富生命力和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