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梁影
????近來,隨著2017年全市漢字聽寫大賽開賽,我市校園掀起師生規范寫字、正確用字熱潮。4月11日,大賽在決出五名優秀選手代表我市參加全區漢字聽寫大賽后圓滿落幕,但公眾關于寫好字、用好字的討論熱度仍未消退。
????“近年來,學生漢字書寫的能力和水平明顯下降。”梧州十五中語文教師葉小媛說。葉小媛從事語文教學22年,她對學生作業寫字不端正、錯別字增多等現狀表示擔憂。倒水中學語文教師蘇志萍也有14年教齡,她直言,近年批改學生的作文很頭疼,“不僅錯字連篇,還亂用網絡用語。”其實,寫錯別字、“提筆忘字”等現象不是校園獨有。記者隨機向政府機關以及教育、媒體多名從業人員了解到,他們在工作中也會“提筆忘字”,在書寫中遇到不會寫的字時,會用拼音或同音字代替,過后偶爾會用手機、互聯網搜索一下該字的寫法。一名資深中學教師表示,部分教育工作者也依賴電子工具的文字搜索功能。
????其實,錯別字增多、公眾懶寫字等是信息時代的現象。梧州十四中副校長陳儉認為,信息技術強大的漢字搜索、記憶功能淡化了人們細致思考漢字結構的意識,導致認字不準、記字不牢。多名教育人士同時指出,現在微信、QQ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工具,大家用方言、網絡語言、圖畫符號等替代規范的字句表達,不僅錯誤使用漢字本義,還“造”出許多生僻字,破壞了語言文字規范嚴謹的使用要求。而在大賽中,一些比賽成績優秀的學生選手表示,他們極少使用網絡聊天工具,也保持手寫日記、書信和查閱字典等習慣。
????“大賽更大的意義在于喚醒公眾對漢字學習、使用的重視。”梧州五中校長、大賽裁判員吳錦志說。比賽中,選手們的答題表現讓吳錦志和其他裁判員感到驚訝,不少選手能準確寫出生僻字,卻寫不對、寫不出常用字和常見字。這一現象說明,學生只針對性強化訓練了生僻字,卻缺乏漢字的學習自覺和日常積累。教育人士指出,漢字是先輩在生產生活中系統形成的文字社交工具,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只有理解漢字的結構內涵,從中品味古人造字的智慧,并從文本的具體語境中理解漢字意思,才能避免機械記憶、過目即忘。
????相關人士認為,在信息時代下,更應該一筆一劃寫好漢字、規范準確用好漢字,這既是傳承弘揚先輩智慧的行動體現,也有著延續中華文明的責任擔當。事實上,學習漢字、寫好漢字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影響不容小覷。大賽中,岑溪二中學生梁暉一舉摘下總分第一,他沉穩冷靜的答題表現、退場前的鞠躬致謝等儒雅表現讓人稱道。梁暉說,他通過閱讀名著來積累漢字量,采用事物聯想等方式記憶漢字,“我喜歡學習漢字等中華傳統文化,這能提升個人氣質。”多名中學教師表示,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能寫一手端正的漢字,有自覺閱讀、規范用字等好習慣。走訪中,不少家長也表示,他們送兒女去練習書法,目的是培養孩子靜下心、認真做事的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