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斌(左一)考察村里的瀑布群,計劃開發鄉村游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龐廣蛟 文/攝
????3月26日,岑溪市梨木鎮里漢村貧困村第一書記林作斌在村民的幫助下,手腳并用攀著藤蔓,下到長滿棘刺、樹木陰翳蔽日的一處山崖,發現那里別有洞天,這里竟然隱藏著落差四五十米、分三級奔瀉而下的瀑布,他被村人也未發現的壯美景色迷住了。
????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絕佳之處,林作斌他被這里的景色征服了,他打算招商引資開發鄉村旅游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為當地村民做實事。
????基礎建設“強筋健骨”
????2015年10月,林作斌從岑溪林業局被派駐到貧困村里漢任第一書記。小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進,途中與一輛貨車“狹路相逢”,只有3.5米寬的路面讓他們犯了難,右面是山崖,左邊是泥坎,經過近20分鐘的左挪右移,車輛才艱難通過。這條路曾是該鎮村道硬化第一路,但限于當時條件,不夠寬的路面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他第一時間向村干部表示,兩年任期內一定要爭取資金將長6公里的里漢公路路面拓寬并硬化至4.5米。而今,他許下的愿望越來越近了,交通部門已經對該路進行拓寬測設并將在今年5月份投資100萬元建設資金。
????與廣東羅定加益鎮交界的里漢村位于梨木鎮的西南面,是梨木鎮最邊遠山區之一,群眾居住分散,分云蓬、里漢上片、里漢下片、青蛤等四大片,有33個村民小組818戶3285人,精準扶貧識別出91戶貧困戶358人。
????四大片的公路狹窄且互不相連、村組道路硬化率低是該村的實情。由于路窄且難掉頭,林作斌駐村以來只是報到時坐小車去,其他時間都是開著摩托車,群眾送他個“摩托書記”稱號。
????為了攻克路不通、路難走的發展瓶頸,林作斌多方奔走,成果明顯。去年,林作斌為村里爭取到扶貧項目資金,硬化了村組道路8公里。如今,一條條水泥路依山而建,連接著錯落有致的樓房,顯得格外安靜美觀。村民陳偉昌說,村道硬化到家門口,出行和運輸農資等方便多了,村容村貌大有提升。犁田至大科組公路剛剛由群眾出資將路面由原來的不到2.5米拓寬到4.5米,由于該路多半是石質,甚至有的路段連鉤機也望而卻步,群眾發揚愚公精神和釘子精神,用人工鑿和打炮眼的方式,硬是讓堅硬巖石讓了路。這是林作斌發動群眾自力更生、拓寬道路的另一個縮影。去年,他發動群眾拓寬村組道路21公里,將兩個片連接起來,群眾到村委辦事省無需多走冤枉路。
????林作斌表示,一句“摩托書記”稱謂,時刻激勵著他不斷提升村里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下一步,他打算發動群眾再發力爭取修通環村路,把四個片公路連接起來,路路相通,路路坦途,村民出行不再局限于摩托車。
????去年,村籌集了10萬元征地以及平整土地,林作斌爭取到資金60萬,建設了村公共服務中心。后來,他又想方設法爭取扶貧項目資金30萬建設了村服務中心籃球場周邊河道擋土墻。對此,當時村干部和一名鎮主要領導都認為能有項目資金建好村公共服務中心就不錯了,再爭取30萬扶貧資金建擋土墻,“簡直是不可能”。林作斌沒有退縮,在他的努力下,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目前公共服務中心進入裝修階段,籃球場的籃球架剛安裝完畢,旁邊建了擋土墻的籃球場更寬敞了,群眾辦事和娛樂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
????產業項目“開枝散葉”
????基礎設施要與產業齊頭并進,群眾的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脫貧致富愿景才能實現。基于這個認識,林作斌在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增收致富上下足了功夫。
????在楊梅組和大坡組,村民歐永成和徐云正在建豬舍,他們計劃養肉豬和母豬,年出欄均在150頭上下。去年,林作斌發動村民新發展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豬場11個,而今存欄肉豬700多頭。后來,林作斌在網上了解到養魯西黃牛是致富的好門路,他發動嚴軍文建了養牛場一個,目前引進黃牛40多頭。
????說起當初進村入戶發動的情景,林作斌深有感觸。群眾擔心規模上去容易銷售出去難,怕貸款成了負債包袱,尤其是怕養豬得病。林作斌與群眾明明白白“算賬”,算規模養殖與小打小鬧的收入經濟賬,以及規模養殖的效應,他鼓勵群眾辦理小額貸款,群眾漸漸地信服了這個毛頭小伙,開始規模養豬并學習科學養殖技術。
????里漢是“九山半水半分天”的典型山區村,人們形容說兩座山之間田的狹小,“青蛙一躍就過三塊田”,確實如此,村里找不到幾畝連片的田地。但村里的森林茂密、空氣清新,氣溫要比鎮上低幾攝氏度,夏天也素來不用開風扇,林作斌認為這是種植砂糖橘和百香果的好地方。但村民割舍不了千百年來種水稻的情結,小農意識重。于是,他帶領一些村民外出考察,回來后村民種植熱情高漲,村里種了30多畝百香果和200畝砂糖橘,在這些村民的帶動下,今年開春村里種下了200多畝百香果和200多畝砂糖橘。林作斌心里有個算盤,未來三年,村里可望新發展種植砂糖橘300畝、百香果500畝,種植規模有增長。
????一直以來,林作斌積極實施“一幫一聯”工作機制,讓市、鎮、村干部與91戶貧困群眾結對幫扶,為幫扶群眾提供資金、物質、技術及致富政策和信息幫扶。去年,通過轉移就業、教育資助、小額信貸、產業扶貧等幫扶政策順利完成了21戶86人的脫貧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