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蒼海湖邊,蒼梧實驗中學科技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觀測和記錄白鷺的活動情況。
?
2011年,位于梧州市龍圩區的蒼海湖還未開發建設前,一直以“蒼海湖上白鷺飛”的原生態景觀為人所稱道。如今,蒼海湖周邊先后建成了梧州園博園及濕地公園,這里是否依然是白鷺的溫馨家園?
經過一年多的科技考察實踐,蒼梧實驗中學科技興趣小組給出了專業的答案:蒼海湖流域成型后的生態環境適宜白鷺生活與棲息,蒼海湖上依然可以看到“白鷺翩翩起舞,人鳥和諧共處”的生態景觀。
生態環境適宜白鷺棲息
4月19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后的蒼海湖空氣清新,此時正是白鷺最活躍的時候。來自蒼梧實驗中學科技興趣小組的成員,在輔導老師梁嫻的帶領下,與廣西梧州市蒼海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蒼海綠苗計劃”志愿者一道,來到蒼海湖的周邊,對白鷺的棲息環境進行檢測。
在湖邊濕潤的草坪上,同學們拿出檢測儀器和工具,在梁嫻的指導下分工合作,逐一對這里的空氣、溫度、水質等進行檢測。離湖邊一百多米的湖面上,十多只白鷺不時掠過,在湖中覓食魚蝦,輕盈的身體看起來就像白色的“精靈”。
作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鷺對棲息環境的要求十分挑剔。因此,蒼海湖湖水的溫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標都是同學們重點檢測的內容,同時,空氣的相對濕度、溫度等指數也不能忽略。
“我們在不同季節已經多次到此為白鷺的生存環境做檢測。”科技興趣小組成員陳彤說,這樣的實地檢測活動讓她收獲頗多,她不僅學會了生物科學實驗的操作方法,還懂得了保護生態環境對保持當地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珍稀物種的重要性。
經過檢測,蒼海湖流域的各種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數值,都在正常范圍以內,這與科技興趣小組開展檢測活動以來的數據一致。原來,早在2015年9月,蒼梧實驗中學科技興趣小組就開始了針對“白鷺生存狀況和蒼海湖流域環境是否相適應”的科技考察實踐活動,至今已經堅持一年半。經過檢測和分析,科技興趣小組得出了結論:蒼海湖流域成型后的生態環境依然適宜白鷺生活與棲息。
開發項目兼顧生態保護
作為輔導老師,梁嫻也覺得獲益匪淺。她說,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深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認知,也提升了他們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廣西梧州市蒼海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蒼海綠苗計劃”活動志愿者丁芳認為,生態建設、科普環保作為蒼海項目“蒼海綠苗計劃”公益行動的一個部分,是打造生態蒼海的一項舉措,這樣的科學實踐活動對蒼海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很有意義,對日后生態宜居環境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梧州市蒼海新區管委會主任助理崔磊也表示,蒼海湖流域一直以來是白鷺最佳的生存家園,因此在蒼海湖的開發和建設中,治理泥沙、凈化水質是主要任務。科學改造生態環境,保護白鷺的棲息地,既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也使鳥類和人類和諧共處。
如今,這個科技考察實踐活動在今年的第32屆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一舉獲得了優秀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