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廣蛟 文/攝
4月12日晚,天空雖飄著牛毛細雨,在岑溪市岑城鎮上奇社區新落成的戲劇舞臺前,數百名農民群眾熱情不減,他們打著傘或披著雨衣欣賞節目。讓他們如此癡迷其中的,表演團隊正是由劉騰章帶頭的岑溪群樂藝術團,牛娘戲、小品、歌舞和曲藝等節目,晚會主題主要是配合岑溪稅務部門作稅法宣傳,演員們將法律法規融入節目當中,以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方式呈現,高讓群眾直呼過癮。
劉騰章(右)在《情與法》中飾演主要角色。
退而不休 創團同樂
2012年,劉騰章從岑溪文化館退休了。開始幾個月,他組織一些老同事和社會上熱愛戲劇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吹拉彈唱,聊以打發時日。閑不住的他認為這樣不是辦法,他不想讓自己的藝術情懷和熱度在退休后消磨殆畢。
當過文化館副館長的他,曾兩度獲得自治區先進文化工作者,他開始思量籌建藝術團。適逢由于文化體制改革,岑溪粵劇團部分演員下崗了,他眼前一亮,這正是好機會,他把一些愿意加入他所組建的藝術團的下崗演員接納過來。2013年初,岑溪群樂藝術團宣告成立,寓意是“與群眾同樂”。劉騰章把藝術團定位為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傳承和發展粵劇及岑溪牛娘戲,讓本土特色文化在農村陣地花開不敗。
群樂藝術團發展勢頭不錯,由最開始的11個成員發展到后來13人,現在則增多到16人,男女各半。成員幾乎都是退休人員,但所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有從事文化、劇團編劇和表演的經歷。開始,藝術團沒有自己的排練地點,啟動資金不足,只能借用文化部門的排練廳,文化部門則支持了1.5萬元購置音響設備。萬事開頭難,資金不足,劉騰章和團員自掏腰包墊資購置其他設備,成員們自己動手制作表演服裝和道具。家人和朋友都不支持劉騰章拿自己的錢去“折騰”,都勸他在家逗孫子享受天倫之樂即可。然而興趣使然,劉騰章堅持著自己的選擇,他要在岑溪傳承和發展粵劇及岑溪牛娘戲。
志趣相投 凝聚共進
群樂藝術團成立之初,幾乎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劉騰章想,如果不吸納年輕的新人,藝術團就沒有活力,而且有些角色必須年輕人擔綱,否則就無法演好戲,群眾也不愛看。岑溪牛娘戲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且有望成為“國字號”,不能讓岑溪人喜愛的粵劇和牛娘戲在岑溪沉寂下去。
大家推舉現年65歲的劉騰章當團長。每場演出的收入,除去吃飯支出、車船費、化妝品開支,剩下的部分就平分,每場戲每個演員只能分到幾十元。作為團長的他,與其他演員一樣。團員黃曉明說,團里都倡導講奉獻,不計個人得失,不在乎錢多少,在乎愛好,在乎進步。
共同的志趣讓16人緊緊聯系在一起。原岑溪粵劇團的黎燕華自從“下崗”后,白天到制衣廠打工,晚上到藝術團表演或排練;團員李永勝種了澳洲堅果數百畝,但他熱愛藝術,忙完果園的活就往團里趕;歐藝是配鑰匙和開鎖匠,他加進來了;曾獲岑溪“十大歌手獎”的黃曉明,在團里負責歌唱表演、錄音室、音樂剪接和視頻音頻制作;曾獲廣東羅定歌手大賽一等獎的黃健佳,主要負責演唱;過去帶岑溪的春班和秋班去廣東演出的孔繁喜,也進團了……團員們放棄了在歌廳酒吧唱歌掙更多錢的機會,以藝術的名義共聚一起。原有過岑溪文化館牛娘團經歷的林偉秋和鐘少蘭,前者退休后,進團負責表演和音樂創作,后者在勞動監察部門上班之余,積極參加演出。
團員們常切磋技藝并毫不保留地傳授自己的技藝,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因此大家都能歌善舞會唱戲。2014年進團的羅濤原在外地讀書,不會說當地白話,而牛娘戲等劇要用白話表演,于是劉騰章及團員們就教她學白話,不久她就能唱牛娘戲了。為了激發藝術團活力,近來來,群樂藝術團吸收了從藝院畢業的李芭、羅濤等人,進來后當起了演員的舞蹈教練。
由于大多是科班出身,大家又同心協力,群樂藝術團很快打出了名聲,成了岑溪數一數二的高水平藝術團。此外,每場不到3000元的收費,很多農民群眾進新居、嫁娶、開業都樂意請他們去暖場。
苦心創作 善于提煉
今年廣西壯族“三月三”,岑溪群樂藝術團應邀到梧州長洲區泗洲島參與“長洲好嗨森2017泗州歌圩”表演。這是藝術團走出去的一個例子。近年來,群樂藝術團經常被邀請到梧州市區或兩廣縣、市表演,足跡所到之處,總有歡樂的歌聲。
劉騰章是個編劇好手,文化界人士評價其作品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帶有濃郁的泥土芳香,看似平常的故事,經其藝術加工形成跌宕起伏的劇情,看似平淡的筆觸,輕松展開一幅社會新人新事新變化的新畫面。
為了做好開頭提到的稅法宣傳,劉騰章特意到稅務部門采風,一呆就是一天,既了解稅務人工作流程及其與納稅人接觸發生的故事,又了解稅務法律法規,編寫戲劇、小品的劇本后,他再教一份給稅務部門審核把關,最終才定稿。如他編的小品《情與法》,講的是一個開飯店的老伯想少報增值額達到少交稅的目的,在送紅包給國稅局長遭拒,峰回路轉,次日,女兒帶未來女婿見未來岳父,驚訝發現未來女婿正是拒紅包的國稅局長。在一番情與法的較量后,未來岳父甘心情愿地補交漏稅部分。
在捕捉劇情的升華點時,劉騰章總是匠心獨運。為配合“美麗岑溪·清潔鄉村”活動的開展,環衛部門請他去創作。劉騰章翻閱資料文件大半天,卻找不到亮點,于是,他干脆不看了,直接跟隨作業的環衛工走出去,最終從環衛工口中獲知,他們曾無償幫一名群眾在數噸臭烘烘的垃圾堆中找到錯扔的錢包的故事。這個故事激發了劉騰章的創作靈感,《一袋垃圾》問世了,講的是吉嬸不愿交環衛費且亂扔垃圾,不想卻將喝醉酒的丈夫的錢包混在果皮中當垃圾丟了,內有錢、銀行卡、證件等,天亮時,吉嬸被環衛工人小韋抓了個現行,吉嬸卻不承認還反唇相譏,細心的小韋發現內有錢包,見吉嬸這般態度,決定教育她一番,在吉嬸丈夫急找錢包時,小韋“欲擒故縱”地“奚落”了吉嬸和她丈夫,促使他們承認錯誤并承諾不再亂扔垃圾,該劇獲得自治區基層文藝匯演優秀獎。
此外,劉騰章還有不少作品在參賽中屢屢獲獎,《好心好報》獲梧州市“唱響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比賽一等獎,《接新娘》獲梧州市人才比拼二等獎,《漢丁孝子》獲岑溪劇本征集一等獎…… |